人才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要闻 >> 正文

大手笔!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出大招

2018年04月01日 09:00  点击:[]


来源:山东政事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近日印发《关于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准发力助推我省新旧动能转换。

 《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能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80%以上的学生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领域。

除了人才培养方面的精准对接外,《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新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左右,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80个左右,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应用关键技术成果方面,每年突破颠覆性技术1项、行业关键技术20项,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亿元,成果转化创造经济社会效益500亿元;累计孵化5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建成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科技示范企业孵化基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方面,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100人,建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示范区,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重要蓄水池。办学方面,培育和建设30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意见》明确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举措,包括“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推广”“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五个方面。

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意见》提出,要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山东省医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超算—E级计算机大科学装置”,全力争取E级计算机落地山东,使之成为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设山东智能制造研究院,解决智能制造应用基础研究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难点与瓶颈问题;建设山东省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研究院、山东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新一代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科教融合实训创新中心。

在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代海洋产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金融服务等方面,《意见》也都作出具体部署,提出要建设国家汽车电子工程中心、山东智能制造云公共服务中心、“海洋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遥感大数据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山东基因大数据中心、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齐鲁非遗文化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艺术小镇产业园等。

针对我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严重落后,前沿交叉学科数量严重不足,学科建设方向与新旧动能转换方向不符等问题,《意见》指出,要以新工科建设为着力点,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打造形成一批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学科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动力支撑。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争取到203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高水平应用研究型人才。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素质人才,争取到2030年培养30000名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意见》指出,要汇聚高层次专家队伍,建立全球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把山东省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示范区。实施“3151”人才计划,3年内培育引进100名高端人才,5年内引进1000名优秀博士。到2030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200名左右,以高层次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整合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及其相关研究平台,成立战略咨询院,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有科学依据和广泛影响的发展战略选择,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服务,成为山东省政策研究和决策服务高端智库。

关于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的实施意见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汇聚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既是科技创新活力彰显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工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省属科研院所。学校(科学院)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主动服从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助力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根据《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要求,结合学校(科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目标,坚持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科技供给有效性,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助力“十强”产业实现新突破,为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立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做出工大(科学院)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基本形成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支撑山东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人才培养实现突破。探索推进两段式培养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度,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能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80%以上的学生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领域;

二是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实现突破。新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左右,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80个左右,建成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

三是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获国家级科研奖励3项(3年累计)、年均国家基金项目120项、发明专利1000项、科研经费8亿元,发表SCI论文1000篇,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应用关键技术成果实现突破。每年突破颠覆性技术1项、行业关键技术20项,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亿元,横向课题经费4亿元,成果转化创造经济社会效益 500亿元;累计孵化5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5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建成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科技示范企业孵化基地;

五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突破。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100人,建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示范区,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重要蓄水池;

六是办学层次实现突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和建设30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到2030年,建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科教体制,成为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强力支点,支撑我省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争取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25个左右,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0项以上(10年累计),年均国家基金项目数量达到200项,科研经费10亿元,发明专利1500项,SCI 论文1500篇,国家级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数量达到200 支以上,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0个,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目标同步实现。

三、主要举措

(一)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急需的科技支撑

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是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依托和重要标志,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充分发挥工科大学(科研院所)的学科专业优势,针对十大重点产业,组建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重大项目(课题)组,建立面向山东乃至全国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筹建“山东省医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

(2)建设“国家超算—E级计算机大科学装置”。全力争取E级计算机落地山东,使之成为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3)建设山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按照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标准要求进行强化建设,解决智能制造应用基础研究与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难点与瓶颈问题。

(4)建设山东省大数据重点实验室。重点承担三大任务:一是开展政府数据资源整合研究;二是开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研究;三是开展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5)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重点开展工业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网络空间安全取证技术研究和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6)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研究院。从技术创新研究、咨询服务到产业化引领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化链条式发展。

(7)建设山东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中心。致力于研发国产化高性能区块链基础支撑平台,突破区块链共性关键技术,支持面向不同应用的二次开发。

(8)建设新一代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加强新技术标准建设,发挥标准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质造”转变,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9)建设山东省科教融合实训创新中心。面向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科研、教学及产业实训服务。

2.高端装备产业

(1)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面向激光微纳制造与高效精密加工、数控装备与智能制造、轻量化设计理论及装备、过程强化与低碳装备技术等相关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

(2)建设流程工业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实验室。面向流程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重大战略需求,重点解决控制技术、数据驱动的流程制造过程智能化科技前沿问题。

(3)建设国家汽车电子工程中心。突破汽车电子技术瓶颈,解决汽车电子关键基础共性技术,开发配套汽车电子网络和电子控制节点产品。

(4)建设山东智能制造云公共服务中心。聚合主流设计、仿真、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资源,汇集产业政策和行业关键技术,建设为制造业提供建模、仿真、虚拟制造、营销、产品运维等全链条服务的智能制造云平台。

3.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1)建设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传统造纸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以及淀粉行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引领平台,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建设山东省高强度玻璃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玻璃力学性能的研究和高强度玻璃的开发应用,争取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现代玻璃实验室。

(3)建设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促进我省高分子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成为高分子材料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建设山东省皮革行业协同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服务一线企业提供保障与支持,为行业政策、规划的制定建言献策,为产业发展、企业转型等提供咨询与服务。

(5)建设能源与环境光纤智能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相关企业研发用于智能电力、智慧矿山、智能油井、智慧海洋、军民融合等相关领域新技术产品,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

(6)建设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围绕可燃冰新能源、等离子体环保技术、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等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4.现代海洋产业

(1)建设“海洋监测+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海洋监测技术研究、装备制造、运行维护、数据存储、数据加工产业链,推动我省海洋监测产业快速发展。

(2)建设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我国海洋监测设备新技术、新成果的聚集地、孵化器、辐射源。

(3)建设海洋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海洋数据获取与采集、存储与管理、融合与重构、分析与挖掘、共享与利用、智能计算、安全与保密等关键技术研究。

(4)建设海洋遥感大数据中心。实现多源对海观测数据资源的按需动态汇聚和更新,研发数据管理全流程的数据工程工具,建设全时相、全覆盖和全要素的海洋遥感大数据云中心。

5.医养健康产业

(1)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聚焦健康监测和风险控制等核心问题,融合大数据、可穿戴、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12种新型健康感知终端,构建以医养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健康和养老融合服务平台。

(2)建设ARMS/LNA Taqman Q-PCR伴随诊断试剂开发平台。该平台具有准确、灵敏、快速、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并可研发用于高发病率肿瘤伴随诊断的2-4种体外诊断试剂盒。

(3)建设中药过程控制重大研发平台。该平台主要开展中药与天然药物、新药创制、免疫与健康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4)建设山东基因大数据中心。面向个体基因银行以及面向科研、高校、企业、政府的基因云创空间,通过基因预防预测、诊断治疗等生命技术,建设基于寿命延长的基因大数据平台。

6.高端化工产业

(1)建设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在高浓度有机污水能源化利用集成技术及装备制造、高盐含量工业污水除盐与资源化集成技术及装备制造、工业点源 VOCs 收集、处理集成技术及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

(2)建设环境污染物分析及环境效应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在环境介质中痕量有机污染物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效应与毒理学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解新方法与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

7.现代高效农业

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为核心,打造区域循环农业生态体系,促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建设现代生物动力示范园区。

8.文化创意产业

(1)设立齐鲁非遗文化研究与创新中心。中心下设鲁锦(绣)研究所、泰山文化与泰山玉开发研究所近10个,将成为山东省非遗项目、工艺美术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中心,填补省内空白。

(2)建立国际艺术小镇产业园。打造以“齐鲁文化陶艺产品展销区”“数字媒体动漫体验区”“非遗工艺美术产品创意工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9.现代金融服务

(1)数字经济科研与服务平台。开展数字经济相关理论、应用与社会服务研究,包含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大数据监管等三个子平台。

(2)工业经济科研与服务平台。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工业经济相关理论、应用与社会服务研究,包括产业经济与绿色金融两个子平台。

(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推广,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紧紧围绕制约新旧动能转换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科技问题需求,推进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推动应用型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

1.新一代信息技术

(1)E级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围绕E级算法库、模型库、知识库等工具软件及海洋数值计算模式、智能制造软件等,研发一批面向智慧海洋和智能制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构建E级计算机应用生态环境。

(2)光纤传感器与安全物联网成果转化。在智物联网行业形成产值达到1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年增长率不低于50%,建成后形成50亿元激光传感和安全物联网产业集群。

(3)针对重要场所物理信息防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在军队和保密局系统进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重要场所信息防护技术装备水平。

(4)区块链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突破制约区块链规模化应用的性能和安全性等技术瓶颈,打造区块链产业生态圈,推动“区块链+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提升产业智慧化,促进智慧产业化。

(5)抗量子格密码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突破格密码的实用化关键技术,大幅提升相关信息系统的抗量子攻击能力,并推动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降低信息网络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平稳健康发展。

(6)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在矿山、化工等重点领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面向生产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突破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关键技术,保障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

(7)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重点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通过标准引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2.高端装备技术

(1)生物制造过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突破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为实现我省向生物制造强省转变做出重大贡献。

(2)基于光纤传感器网络的油气储运、环保、轨道交通安全监控预警物联网。该技术对提升高端石化基地、煤矿、高铁技术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3)高效煤调湿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探索基于温度场、速度场和浓度场的三场协同耦合的干燥工艺优化方法,开发高效间接换热动态干燥装备及干燥尾气处理装备。

3.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1)玻璃瓶罐轻量化重大技术攻关。通过优化玻璃配方,提高窑炉自动化控制水平和精度,提高玻璃液熔化质量和均匀度,实现减轻瓶罐重量的目的。

(2)绿色制浆造纸新技术攻关与应用。解决传统造纸行业纤维资源匮乏和污染负荷大等关键瓶颈问题,建设年产20万吨非木材生物机械浆生产示范线,实现无污染、零排放,引领世界绿色造纸发展方向。

(3)纸基新材料及其利用技术。主要进行纸页结构和纸页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揭示纸基材料中各组分的搭接与键合规律,形成系列高性能纸基新材料制备的技术体系。

(4)微生物合成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重点研究纤维素降解机理及纤维素酶高产调控机制的研究,建立适用于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多基因遗传改造分子生物学操作平台。

(5)专用变性淀粉及功能性材料制备技术。重点研究我省优质淀粉资源的转化技术,研究淀粉基生物材料和载体材料的结构特性、力学特性和热稳定性。

(6)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主要从废旧动力电池中贵金属材料再造技术、智能环境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高效光能转换材料制备技术等方面开展重大科研攻关。

(7)清洁制革新技术。加快推进浸灰液循环利用技术、废铬液循环利用技术、系列环保型皮革化学品等众多技术的落地转化。

(8)高比能清洁能源材料基因组系统集成及示范工程。采用静电纺丝、溶胶-凝胶、限域超组装等方法制备金属/碳骨架材料。

(9)重点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以化工和生物食品行业为切入点,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4.现代海洋技术

(1)卫星遥感实时定标浮标研制与组网应用技术。重点研究高动态、高海况条件下标体稳定性及锚泊系留的可靠性关键技术,突破绿色能源组合供给、大数据实时通信及浮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满足国家海洋监测需求。

(2)基于海底网的海洋牧场智能监测网。实现海洋牧场生态环境、水质参数、生物种群活动的长期实时观测,提高我省海洋牧场信息化管理程度、环境信息获取水平和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3)大功率水下集渔灯。项目拟突破水下100米、功率1000W以上LED集渔灯散热与封装技术及生产工艺瓶颈,填补国内空白。

(4)水下感知移动机器人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针对海洋环境观测与预警、海洋目标获取与识别等不同的要求,配备声呐、光学成像系统等设备,进行水下环境观测。

(5)高纯度海洋磷脂原料及产品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广。建立富含磷脂生产原料的标准预处理技术、海洋磷脂制备纯化关键技术及高值化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实现高纯度磷脂为核心的系列产品的示范生产。

5.医养健康技术

(1)生物医用材料及器件高端制造项目。将3D打印与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化工相结合,探索天然产物分子和生物分子的3D打印工艺。

(2)用于肿瘤化疗精准用药快速测试的新模型和新技术。旨在建立化疗药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快速评价体系,为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支持。

(3)物联网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以“轻量级智能医疗终端+模型化分层技术体系+生态型综合服务平台”为架构的新型物联网医疗模式,构建“闭环生态圈”型健康医疗云平台。

6.高端化工技术

(1)TS-1 催化剂的中试与应用。主要用于丙烯的绿色环氧化、甲烷催化转化为清洁能源等,新技术路线能使成本降低60%。

(2)新型高性能聚氨酯材料。重点探索新型高性能聚氨酯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及其光、电性能,耐候性等。

7.现代高效农业技术

(1)基于商品有机肥产业的农业种养循环示范项目。项目主要解决不同粪便高效堆肥过程中原料物理结构变化、酶活变化、理化性质变化与微生物学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

(2)轮式农药喷洒智能农机装备联合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解决大面积农作物农药喷洒过程中的作物定位、定量喷洒,实现农机高精度的精准控制和自动化操作。

8.现代金融技术

(1)区块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支持高效查询的可扩展区块链基础支撑系统设计、高效可靠的并发共识机制设计、基于双链耦合的交易记账机制设计,以及区块链合规性评测体系设计等。

(2)基于大数据的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攻关。基于工作流引擎、大数据分析处理及商业智能技术,对各种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整合及加工分析,形成面向各个风险监控管理主题的数据集市。

(三)大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针对我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严重落后,前沿交叉学科数量严重不足,学科建设方向与新旧动能转换方向不符等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着力点,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打造形成一批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学科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持续动力支撑。

1.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交叉和优势工科强强融合,加快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争取到203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高水平应用研究型人才。

2.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建设高水平学位点。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和培育力度,到2020 年3个以上学科达到博士一级学科和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标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ESI排名稳定在全球前1%;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4个,进入省级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到2030年,3个以上学科成为国内一流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40个,5个以上学科ESI排名稳定在全球前1%。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形成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扩大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202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500人以上,202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素质人才

以科教融合为契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以培养契合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1.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对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20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争取到2030年培养30000名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选取2-3个专业的部分学生组成科教融合实验班,实行“3+1”“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2年)在教学学院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后1年(2年)进入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探究式的专业课学习及实践环节锻炼,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3.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能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工科专业考研率平均达到20%,在学生竞赛、出国、创业、高水平就业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4.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力度。根据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大力引进美国、德国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2-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吸引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到 2030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0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立“产业教授”流动岗位。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争取15个左右工科专业通过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

(五)依托“科技智库”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

整合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及其相关研究平台,成立战略咨询院。抓住我省成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实体经济、新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加强与国家级、省级智库的合作,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有科学依据和广泛影响的发展战略选择,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服务,成为山东省政策研究和决策服务高端智库。

四、保障措施

按照“整体推进、分布实施、项目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抓好意见的组织实施,确保贯彻落实到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

成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学校与省直各部门、各地市、各企业的协调互动机制,全面落实项目的启动、检查与考核工作。配套制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职责。设立“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平台和项目。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持。

(二)汇聚高层次专家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重点学科急需人才,大力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办法》,大力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和产业高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全球产业领军人才信息库,把山东省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区和示范区。实施“3151”人才计划,3内培育引进100名高端人才,5年内引进 1000名优秀博士。到2030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200名左右,以高层次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扩大学院、研究所的自主权,全面清理制约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定完善出台以促进新动能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调整和完善内部分配政策,不断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科研人员给予特别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科研人员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长期稳定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修订学校(科学院)发展规划和服务计划,使之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目标相吻合,不断提高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精准度。

未来10年,是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重要阶段。全校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加快科教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凝聚起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力量,努力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头条 |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下一条: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