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立德树人育英才多措并举助成长

——山东英才学院党建育人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2018年01月26日 17:04  点击:[]


山东英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夏季亭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之未来,关乎民族之希望。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做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注重顶层设计  把握育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第九条明确:“民办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育人工作的领导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除了办学资金来源不同,在坚持党的领导上是一致的,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都要依法办学,都要理清“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英才学院牢牢把握的根本问题。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确保党组织对育人工作的领导作用。建校之初,就主动申请在民办高校建立党组织,成立了济南市民办高校第一个支部,建立了第一个党委,发展了第一名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

学校党委遵循“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决策学校教育教学、人事安排、财务预算等重大问题时,划出政治工作“底线”。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统一教工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等形式,赋予全员思想政治建设任务。建校以来,不管形势如何变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原则不变;不管市场竞争多么激烈,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的思想不变;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决心不变,推动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健康发展。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这个目标,发挥党员在教学中心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在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深化师德师风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使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涌现出一批以党员干部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让每个党支部成为一个战斗堡垒,让每名共产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从2007年开始,持续开展“联五帮一”献爱心活动,即1名党员联系5名学生,帮助1名困难学生。党员对所联系的学生每月至少谈话沟通交流一次,了解学习、生活情况,掌握思想、心理情况,及时教育疏导。建立帮扶档案,每年6月公布帮扶情况,接受监督。设立“党员帮扶基金”,组织党员捐款30余万元。活动开展10年来,资助2800余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促进了党员队伍、教师队伍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助推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党建工作先后在山东省委召开的全省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建工作会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座谈会”做典型经验介绍。学校荣获“全国统战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济南市委授予“济南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党建工作示范点”荣誉称号。作为民办高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高校第23次党建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长期以来,党就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后,确定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八个学会”,即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们不单纯抓专业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全面成长,尤其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将德育分成形势与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良学风为主的“学风、班风、舍风”教育、新生国防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等10个专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英才讲堂”、团委书记恳谈会等形式,分学院、分年级、分层次进行教育,实现德育工作全覆盖。

为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我校推行大部制综合改革,将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建设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现了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建立和完善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

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鲜明导向,进行自我加压和自我激励,提出新目标。1998年,办学初期提出目标是,圆落榜生的大学梦,争创齐鲁一流民办高校;2002年,成为高职院校后,提出创建中国高职教育优质品牌,把目光放眼于全国争创一流;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后,提出创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2010年,提出了创建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2013年,又提出创建山东省民办本科特色名校,连续推出两个1号文件,都是深化创建中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和任务。18年来,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每个目标的核心都是“办好学、育好人”,引领我们做大做强,越办越好,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二、狠抓队伍建设  提供育人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人,关键在建强队伍。我们着重抓了“四支队伍”建设,推进全体教职工共同育人、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联合育人、课内和课外一体育人,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

(一)党务工作队伍

学校党委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委下设机关、院部共15个党总支,4个直属党支部,53个基层党支部。学校利用召开三级书记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网上业余党校”等形式组织理论学习,组织到革命老区、山东博物馆、党史展览馆等参观,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工作能力,开阔了视野,锤炼了队伍。

(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把军转干部队伍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自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46名自主择业的师、团、营级军转干部,形成以军转干部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和思政工作队伍。通过发挥这支队伍的政治优势和管理优势,把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进校园。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基层党建带头人、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作用。学校发挥军转干部育人优势的英才模式,成为全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的“五大模式”之一。

重视加强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专门出台辅导员工作条例、实施意见、管理办法,选齐、配强、用好辅导员队伍。按照1:150的比例配备了辅导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同志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对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培养,先后举办12期、每年举办两期为期一周的辅导员培训班,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制定实施“辅导员考评办法”,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检查考评。建立辅导员工作室,选拔一批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较高的辅导员加入其中,工作室下设思政教育工作组、新闻宣传工作组、心理服务工作组、文化艺术工作组、科技竞赛工作组、创新创业工作组六个工作组,定期举办学工论坛,召开工作研讨会。每月对二级学院行政工作进行点评,并邀请行政院长和优秀辅导员老师进行工作交流。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沙龙,形成辅导员工作论文集。每年组织一次学工队伍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启动辅导员学历提升工程,实施政策倾斜,为辅导员开通晋级晋职和评定职称的便捷渠道,鼓励大家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先后安排40余名辅导员攻读硕(博)研究生。创造条件组织培训,先后选派36名优秀辅导员参加省内外专业培训。拓展辅导员交流渠道,先后选派17名优秀辅导员到985、211高校,县级团委、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三)思政教师队伍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政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我们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办好思政课”重要批示,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主题实践、道德培育、典型选树、校训熏陶等载体推进思政建设。按照1:400的比例要求建立了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45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设立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的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出台相应配套制度,完善专任教师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考察活动。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一个活字,教学环节突出一个“实”字,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有效性。近三年,先后请24位党政军领导干部和专家来校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政教育辅导讲座。

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我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我们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拔310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党员干部、有多年工作经验老教授担任学生成长导师,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感、就业、成长等方面入手,定向帮扶班级,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答疑释惑,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凝聚党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专业教师队伍

办学18年,学校实施“名家治学、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坚持把专业教师人才资源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人才工作的核心,努力为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搭平台、架梯子。2014年启动了“131人才工程”行动计划(即面向省内外招揽10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0名学术带头人、1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从520人扩展到735人,其中正副教授由64人发展到209人,由12.31%提高到28.44%,博士硕士由223人发展到603人,由42%提高到82%,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人才保证。目前,我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势学科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建立了一支由918名专任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需要。过去五年,学校资助106名教师外出进修访学,5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最近我们选派20名骨干教师到台湾参加创新创业培训,14名英语教师到加拿大名校提升英语教学水平。2011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以30%、38%幅度提高教职员工工资待遇,特别是去年年底副教授以上教师和高级主管以上管理人员增资60%以上。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性,增强了师资队伍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紧贴时代要求  搭建育人平台

传承与创新具有时代精神的育人载体,是优秀校园文化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培育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渠道。我们坚持创新中发展,主要打造了“六大平台”。

(一)团学组织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共青团建设,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机关党支部联系学生团支部制度,强化学生团支部建设;每年4000余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按照团章规定,先后召开了五次团代会,健全了团的组织,加强了团员青年的凝聚力;重视加强对团干部、团员的培训,每年选派专职团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并先后有13名团干部到新疆、济阳、西安、临沂等地挂职锻炼;重视团建工作创新,实现了社团建团、公寓建团、网络建团、青工建团,出版了26期《英才共青团》和8期《社会实践文选》。学校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团委”、“红旗团委”,是全国首批共青团新媒体应用试点单位、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工作试点单位。2009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全省共青团规范化建设评估。2014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2013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当选为全国民办高校与独立院校共青团工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二)爱党爱国教育平台

学校以爱党爱国为主题,建设“三馆一屋”和“两场一廊”。 2014年,学校投资600多万元,分别建立了“党史馆、国史馆、校史馆”,采取图文并茂、珍藏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党史国史,树立理想信念,激发励志成才。组织学生党员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到党史馆重温入党誓词。迄今,共有3万余人次入馆学习,成为党史国史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重要基地。每年寒暑期社会实践都将两馆实物征集作为一项必选动作,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两史、学习两史、研究两史,累计收到有价值的两馆实物175件。学校校史馆充分展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办学宗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精神、“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专业知识+现代技能+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实践成果。2010年,组织邀请60名共和国将军创建了“将军书屋”,收藏了将军们读过的书、收藏的书、撰写的书6000余册,成为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人生教科书,并作为德育基地对外开放。

学校把1600亩校园作为开展爱党爱国教育的载体,建成了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飞翔广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孔孟广场、以“中华文明万年纪”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利用多种载体,宣传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大学生修身立德“八个学会”等标语刻在建筑物显要位置。把学校董事长荣获的“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奖杯”雕塑矗立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前,勉励全体教师爱生如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以“大爱”为核心的英才文化,让学生学会感恩,勤奋学习,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还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为社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平台。

(三)教育教学改革平台

我校围绕突出教学内容应用性、重视学生自主性,建立和优化了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学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实验室建设管理体系,拥有校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2015年学前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2015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批准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立起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孵化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立起国家、省级、校级三级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项目体系,我校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赛中屡获一等奖。为扩大项目和实践指导教师来源,我校联合山东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高校、商会全国16家商会和7个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发起成立山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项目培育与转化、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等方面展开合作。我校201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四)关爱学生平台

学校秉承 “学生第一、真诚服务”的理念,建立“奖、勤、免、助、帮”五位一体的帮扶体系。2016年,我校被评为“山东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从2008年起,我校筹集3000万元设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奖助学金”,每年发放300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那些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的学生。每年划拨约3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在校内开辟200-300个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难题。截至目前,先后减免了1000余名贫困学生的学费,累计金额达450万元。

实施校长暖心工程。坚持每年春节学校领导走访慰问困难学生家庭,元宵节晚上为学生燃放礼花,端午节为学生发棕子,中秋节为学生送月饼,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英才大家庭的温暖。

(五)人文环境育人平台

   注重优化校区人文环境,发挥大学文化的传播功能,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区。注重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组织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管理工作,增强大家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争做先进道德文化的自觉传播者。“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爱校建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最大限度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完成了北校区和南校区建设,建成了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的优美校园,实现了每个二级学院都拥有独立的教学楼或实验实训楼,满足了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校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评为“文明校园”,以优秀成绩通过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六)新媒体互动平台

建好主题宣传网站。学校根据新媒体发展迅猛的实际,强化主动抢占阵地意识,重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办好英才党建网、学生工作网站、共青团网站,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收录党史国史资料、授课辅导资料、影视音乐资料、文化作品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开办党史国史资源网站、建立红色文化窗口,引导大学生亲近历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将红色经典、红色传统、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编辑加工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料片、纪实片等;采用微课、微视频、人物访谈等,丰富和活跃课堂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革命传统熏陶。

发挥新媒体作用。当前学生工作的内外环境和管理模式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学校打造数字化学生管理教育平台,建立学生工作大数据,为研判学生行为和成长规律、加强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为学生管理服务提升提力提效。发挥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英才手机报、英才QQ群等新媒体作用,每周定时推送时事新闻、图文信息、党史国史知识,培养了一批“红色网络学生骨干”和青年学生网络大V,抢占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青春英才”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5月开通以来,影响力排名稳居全国高校前10名,新生微博覆盖率超过82%。

 

四、创新教育实践  提升育人质量

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育人工作层次和质量,必须打通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通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我们着力开展了五项活动:

(一)校园文化活动

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努力实现“思想工作阵地化、教育内容新颖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养成教育常态化”。以“英才讲堂”、“孔子学堂”、“青马课堂”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四心四爱”教育。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组织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沂蒙精神”等。

(二)志愿服务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树立基层导向,组织寒、暑期“三下乡”、“调研山东”、中国扶贫脱贫工程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荣获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6年暑期,启动了“中国扶贫脱贫工程大学生社会调查”专项行动,近万学生组织1000多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扶贫脱贫社会调查,以实际行动参与扶贫脱贫工作。

组织西部计划为主导的志愿服务活动,我校六年间共向新疆、西藏、青海、贵州等地输送了340名优秀志愿者,40%以上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了扎根边疆。涌现出以姜昊君、张丰等为代表的优秀志愿者参加了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宣讲团。2014年,杨文董事长把“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期满再就业的思考”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促成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保问题的解决。同年,杨文董事长在西部计划全国电视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成为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唯一在全国会议典型发言的民办高校。学校多次被评为“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是全国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全国十所点招募院校之一。

(三)创新创业活动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建设,列入校长“一把手”工程,在校内实施“一三七”管理模式。2009年建立山东英才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至今已建成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训练、创业实践、专家导师辅导、模拟孵化功能等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示范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实施导师制,建立了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团队,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全国科技创新等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89项。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四)课堂教学提升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制定混合式教学运行管理办法,落实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激励措施。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较少、社会热点问题多这一实际,上学期我们引进了智慧树网与中央党校报刊社联合打造的《形势与政策》线上资源,供全体本科生学习;本学期,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利用智慧树网提供的由复旦大学开出的线上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未来三年,我们会将所有思政课建成混合式课程。

优化的教学体系、优良的教风学风、优美的育人环境,激励着英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中有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有考入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中外名校研究生。每年有4000余名同学通过高教自考本科学历,展示了拼搏奋进的精神风貌。

山东英才学院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各位兄弟院校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常务副省长孙伟,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我校视察,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统计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全国省属高校首位,连续四年名列“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三位。是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等。

十八年的办学积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的期盼及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科研为支撑,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推进转型发展,扩大开放办学,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培育办学特色,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上一条:《微观人才学概论》简介
下一条:面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大学的经验及借鉴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