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8年05月14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正面对创新型人才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给人以引导;从反面对影响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负面因素进行解剖,目的是给人以警示。

一、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

为了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3个地区针对不同的人才群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把调研结果转化为数字与图表,以便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比较。

三次大型调查:一次在上海,调查的对象来自政府、科研单位、高校、部队、企业等80多位专家。一次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创新型人才班上,共41人。一次在吐哈油田科技人才培训班上,共66人,他们在创新的领域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三次调研的结果见表5—1。

表5—1  创新风险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对比

中石化数据

吐哈油田数据

上海数据

要素

得分

要素

得分

要素

得分

1

领导反对

87.5

1

经费不足

83.1

1

失去信心

89.1

2

政治风险

83.5

2

冒犯权威

82.8

2

领导反对

85

3

危险事故

81

3

失去信心

81.5

3

政治风险

84.1

4

经费不足

78

4

领导反对

81.2

4

心理脆弱

84.1

5

冒犯权威

75

5

危险事故

79.4

5

冒犯权威

78.3

6

失去信心

74

6

政治风险

79.1

6

经费不足

77.5

7

创新失败

70.5

7

创新失败

78.2

7

成果搁置

76.6

8

成果搁置

69

8

心理脆弱

76.9

8

危险事故

75.8

9

心理脆弱

69

9

成果搁置

71.7

9

创新失败

75

10

健康受损

68.5

10

健康受损

68.9

10

健康受损

73.3

11

违背传统

67.5

11

违背传统

67.7

11

同事嫉妒

66.6

12

群众不解

65

12

群众不解

64.9

12

违背传统

66.6

13

家庭矛盾

61

13

家庭矛盾

62.8

13

群众不解

65

14

同事嫉妒

58.5

14

同事嫉妒

60.6

14

家庭矛盾

65

将三次调查结果相对照,我们发现,尽管调查的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还可以直观的在曲线图上得到展示(如图5—1):

图5—1  创新风险因素调查对比图

从曲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次调研的结果曲线基本上是吻合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次调查结果的对照中得出一个清晰的排序,从前向后选取10个对创新形成负面因素的因子:领导反对、政治风险、危险事故、经费不足、冒犯权威、失去信心、创新失败、成果搁置、心理脆弱。

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调研结果来确定影响创新的风险因素了。

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基本上确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总体上分为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

(一)缺乏激情、压抑活力

这种状况的表现是工作平淡、心无憧憬,看似循规蹈矩,实为对创新麻木,没有创新的冲动。在生活中无意审美、生活没有情趣,心胸狭窄、对琐事耿耿于怀。总之,心理灰暗、自我压抑。

分析缺乏激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献身精神,追求实惠,实用主义盛行;缺乏科学精神,追求虚荣,弄虚作假;缺乏探索精神,满足于复制,甘愿重复别人的东西;缺乏冒险精神,求稳怕乱,崇尚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

(二)过分自谦、失去自信

谦虚本是好事,过头就走向反面,所以,有激情不等于有自信。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气吞山河之势,然而一接触实际、遇到困难便随即后退。过分自谦、失去自信的典型表现是“我不行”、“我们不行”。成功学家希尔指出:“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由这个人的心态决定的。”教育家詹姆斯也说过:“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影视演员魏敏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导演去魏敏芝所在的学校选拔演员时,只有魏敏芝敢于站出来说“我行”,于是她成功了。所以,自信是成功的必备素质、是创新必备的心态。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具有过人的聪明,而在于战胜自卑、非我莫属的积极心态。

过分自谦以至于失去自信,究其原因,一是人格萎缩、自我否定。人格是人生的支柱,是人生的风帆,人格具有巨大的魅力。一旦人格萎缩,于是就一筹莫展、万念俱灰,就自寻烦恼、无法排解,这是典型的庸人的表现。二是满足现状、自得其乐。中国传统常常推崇“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这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是可以的,但在创新的领域是绝对不能赞赏的,甚至于可以说它是创新的大敌。所以,我们讲驾驭力,不仅指驾驭时局、驾驭组织,还要驾驭自我。从而形成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

(三)意志薄弱、心存侥幸

有自信不等于有意志。风平浪静时或许可以信誓旦旦、跃跃欲试,但付诸实践却经受不了困难的冲击、失败的磨难和时间的煎熬。于是常常表现为:常立志、常无志。其实,许多成功不仅在奋斗之中,而且在坚持之中。在最难耐的时候,常常是快要胜利的时候。而此时意志薄弱者常常因为没有再坚持一下而功亏一篑。这种人做事总是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找到一个捷径企图一劳永逸,发展下去必然变成一种投机行为。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思想没有准备,于是心理必然脆弱,在障碍面前便知难而退。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于是当然就缺乏耐心,幻想旗开得胜、大功告成,实际上这还是一种侥幸心理作怪。三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可以,一旦付诸实施则找不到起点。话可以说得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但也空洞的不能再空洞。当然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四)思维定势、不思改变

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是对习惯的固执。这些习惯可能是思想,也可能是行为;可能是传统,也可能是方法。总之,对习惯的东西不愿突破、不敢突破,对新生事物不愿接受、不敢接受。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没有竞争、没有失业的思维定势影响着正确分析和处理一些社会问题;“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思维定势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万事开头难”实际上可能是“万事开头易”,开头以后的路更长、事更难。所以,思维一旦定势就再也不思改变,思想不仅会变得僵化,而且会变得懒惰。于是创新的能力和聪明都统统被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过分崇尚经验,过分盲从传统,经验主义拒绝改变,模式化思维扼杀了灵性,定向思维扼杀了活性;二是过分的自信以至于自负,导致了对异己的反感,排外性和排他性占据了整个思维空间,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实际上把自己封闭了、僵化了。

(五)知识单一、孤陋寡闻

知识单一、孤陋寡闻在思维上的表现就是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没有活力、没有光彩,一条路走到黑,头撞南墙不回头。即便想灵活一下、想丰富多彩一些,他也做不到。因为他没有知识的融合,没有信息的杂交。

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这是前人和他人思索和实践的总结升华,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二是实践知识,这是直接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必由之路,更是获取意会知识不可替代的过程。三是信息,是还没有形成正规形式的知识,然而却是更便捷、更有效、更迅速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融合起来构成了全面的知识;其次,从知识结构上把握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也就是岗位知识,是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二是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本岗位相关联的知识。一个地质工作者,还必须掌握计算机、外语、气象学等知识,这就是其相关知识。三是“边缘”知识,之所以把边缘加上引号,是因为边缘是相对的,此处为边缘知识,彼处就可能是核心知识。化学对于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是边缘知识,而对于在化工岗位上工作的人就成了核心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创新型人才不能知识单一,不能拒绝实践,没有实践知识就没有灵感的启迪。不能信息闭塞、没有交往交流。不能孤傲不群、喜欢孤军奋战。

(六)畏惧失败、初成自满

畏惧失败又初成自满,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它的现实表现就是向往成功、迷恋成功。在这种心态下,对任何失败都具有恐惧感,而对成功却到了迷恋的程度。

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是心理脆弱、虚荣心太强。他不懂得大丈夫能胜能败、能错能改、能屈能伸的道理。二是小成即安、缺乏远见。一点成果便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这是没有见识的表现。三是心胸狭窄、性格孤僻。平时冷漠冷淡、不愿交往、不能合作共事,给人的感觉是不合群。这种状况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到了这等地步,再聪明的人也已经无法正常思维了,于是江郎才尽,还何谈创新呢!

(七)环境压抑、回天无力

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即时环境,而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前三者,主要表现为外因。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些外部环境作用于人才的行为上常常改变人才的初衷,使人才万般无奈、一筹莫展。

创新对时空具有重要的依附作用,它可以因时而异、因岗而异、因境而异。所以说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摇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东到西人才能力发挥指数是1.25,0.83,0.68。就是说在东部地区人才能力可以超常发挥,而在西部地区人才能力的发挥就被制约。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传统落后、组织支持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等等。体制机制不顺是指机构和人才隶属关系不顺,政策制度不到位、不全面、不科学,执行不力或者缺乏连续性;文化传统落后是指没有宽松包容的社会风气,不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而是嫉妒盛行、攀比成风,不能解除后顾之忧,没有安全感;组织支持条件差是指单位人员配备不力,协作不够,实验条件差,经费支持力度小且不及时等等;地理位置偏远将制约信息流和物流。如此外部环境,可想而知人才必然一筹莫展、举步维艰,还怎么能够正常从事创新活动,更谈不上超常发挥了。所以,创新需要先创境。

总之,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不是外因,而是内因,是个人的内部素质提高与调动。因此,就人才自身而言,要不断地辩证地自我否定,不断地净化自己、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保持创新的质的稳定性。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雾茫茫太阳无光,不雕琢宝玉如砾”。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念: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从学习化的实践看人才开发的共时性
下一条:大学习观需要人才开发的自律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