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论人才评价的职业道德

2018年09月03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人才评价工作实际上是对人才素质、能力、业绩等重要问题的“定格”——即使是暂时的定格。这种定格的困难性我们已经反复进行警示,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才自身的认识还不够,因此设计出来的评价工具就难免导致误差,这是外在因素所决定的;二是从事人才评价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所导致的结果已不单单是评价误差问题,而是评价工作成败的问题,这是内在因素所决定的。

在人才评价中,不管是评价人员还是被评价对象,不管是自评还是他评,都必须具备理性的思维和精神的依托,都必须体现对他人负责和维护人才尊严的强烈意识。具体地说,从事人才评价的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机构都必须具备责任感、利他心、自制力和知识道德。

一、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通俗地说,责任感就是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就是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的时候勇于承担责任,认真总结教训。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它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一个人未必什么都会做,也未必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当他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很负责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凭借这种态度战胜困难,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因此,责任心是一个人做事的基础和做人的境界。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有的甚至不顾最基本的社会准则,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耳闻目睹一些这样的事情:单位里组织集体活动,总有人要么溜之大吉,要么敷衍了事;当母亲病到在床,孩子还在发脾气抱怨没有饭吃;水龙头一直在流水,但好多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或许他能找到千百个理由,然而,这些理由一定都是苍白的。

一个人的责任感来源于他的良知。什么是良知?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做人的“天理”、“天则”、“天道”。这种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也就是说,它是生而知之的,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良知是做人的底线。放大良知的底线,人性就不会泯灭;凸显良知的底线,灵魂就不会黯然。无视道德的价值,失去良知的行径会毁灭自己的一切,也会殃及他人。把握底线,是做人的大智慧;越过底线,动摇了自己的人性堤坝,行为必然失去最起码的控制和约束,于是也就必然注定了他的人生将是苦涩的,落寞的。

对于从事人才评价工作的人员及组织,工作的背景和过程处处体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于己。从事人才评价工作实际上是对自己品德、能力的一种检验。是出于公心,还是居心叵测;是一丝不苟,还是敷衍塞责,都将在人才评价工作进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评价人做出首先的评价。评价人的思想、境界都将被“一览无余”。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于个人的责任心传递出一个信号,成为验证一个人的人品的试金石。二是于人。任何人才评价都是对人才或一个集体在若干方面给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既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进行定论,又是对被评价者的未来提供诸如使用、培养、升迁的依据。甚至于这次的评价结果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机遇和转折点。对一个优秀者,结论与现实吻合为之大幸,否则,就可能为人才的发展人为地耽误了一次机会,成为人生之不幸。对于评价者或许仅仅“例行公事”,可对于被评价者却事关重大。三是于组织。人才评价能否以理服人、以事服人,从而建立起社会的信任,这是人才评价工作能否持续健康进行的关键,也是这一工作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晴雨表。因此,高度的责任感在人才评价中于己、于人、于组织都是命运之神在展示魅力。

二、利他心

人生在世,何求?何为?这个千年的人生追问不知难倒了多少人。于是,有人试图绕过这个问题避而不答。然而,所有的人又都无一例外地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回答。当然,回答的结果莫衷一是、各有千秋。实际上,这些回答最终都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命题——做人。如何做人?坦荡。有这么简单吗?是的。因为坦荡就不能奸诈、不能虚伪、不能无耻、不能贪心;因为坦荡就必须真诚、必须大度、必须无畏、必须知耻……这还不足够了吗!于是,世人醒悟:人之伟大不是常胜,而是常思;人之高尚不是无我,而是忘我;人之聪明不是“终无过”,而是“不二过”。总之,人之为人,无须为终日刻意包装自己所累,阳光之下坦坦荡荡方是真。所以,做人一个坦荡,可以让你一生玉洁冰清、光彩夺目,可以让你在各种风浪面前宠辱不惊、所向披靡。这就是坦荡无敌的道理。

可是,一个与坦荡格格不入的、令人苦恼的问题,就是利己主义。于是消灭利己主义就成为人类世世代代的一个崇高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我们曾经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对利己主义的讨伐,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利他主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古往今来,无数道德家、伦理家、宗教家都为消灭私欲、消灭利己心而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希望达到忘我、无我的境地,认为无私无欲才是得道。今天,精神和物质的冲突、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无私奉献和按劳分配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冲突,表现得十分强烈。这种冲突的核心是伦理学的冲突,是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利己心,而是要把利己心控制在适度的、合理的限度之内。于是,一个人类美好的追求——利他主义的倡导,成为人类社会美好的标志之一。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扬利他主义精神,实现利他、利己相统一。这就首先必须强化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伦理观的批判。其次,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讲精神,讲奉献。与此同时,不要把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绝对化——英雄不能有儿女情长,模范不能有个人要求,最终人们不敢当英雄、当模范,怕当利他主义者。

利他心与人才评价有何关系?当然有。人才评价是一个事业,从事人才评价工作的人不能有短视行为,不能认为是“例行公事”,而是全社会进行有效地人才开发的高尚行为。在人才评价中,有人是被肯定的,有人是被否定的;有人的某些方面是被肯定的,有人的某些方面是被否定的。不管人才的某些阶段、某些要素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为了人才的发展和提高,都是为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说,人才评价的行为和结果都是利他(它)的,这是从事人才评价工作的心理和行为的兴奋点所在。而且,人才评价工作尚有许多未解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关键、极其困难的,需要我们不懈地付出、不懈地探索。所以,失去了利他心,就失去了人才评价的精神寄托;失去了利他心,就失去了人才评价的政治方向。

三、自制力

自制力是一个人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工作或生活目标确立以后,一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个预定的目标,主要取决于他的自制力的高低。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凡欲成大事者,必先克己,从修身做起。一个人没有自制力,不能管理自己,就不能管理他人。不能修身,则不能齐家,不能论事治国,更不能闯荡天下,在关键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

人们获得每一点成就,都要付出代价或牺牲。这种代价或牺牲的核心是“克己”。克制自己还是放纵自己?这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必须面对的选择。人生中有许多令人心动的东西——金钱、权力、物质、美色,这些东西可以让人舒舒服服地接受。人要放纵自己,真是太容易了。一次、两次、三次……一分、二分、三分……你明知这些东西损伤你的形象,损害你的健康,侵蚀你的前途和事业。但是,第一,事物在渐变中发生,人们易于接受渐变,不易察觉渐变,侥幸带来了暂时的舒适和满足;第二,为了长远利益和更高的目标,为了人生的高尚,拒绝眼前的安适不但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就需要自制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极大的努力。人一旦战胜了自己,不但可使自己身心健康、事业有成,而且使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极大的磨炼,使自己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马克思说过:“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离不开监督劳动。”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后人又从正反经验教训中得出同样的结论:“权力不加制约就要走向腐败”,“不加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范仲淹在《瀑布》诗中面对瀑布奔流而下感叹到:“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大意是:瀑布从高山之巅直泻而下的时候,是何等气势,何等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清纯。这是范仲淹初入仕途、决心一生永保清正廉洁时,托物寄情,向自己发出的预警。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在讲自制力,都与自制力相关联。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喜欢把人生比作“生命的河流”。河流的特点是漫长、曲折、流动、多变。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会遇到峭壁险滩的阻挡,而且会遭遇污泥浊水的浸染,要想在流入大海前保持原来的清纯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比喻永远是跛脚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毕竟与自然体的河流不同。人有思想,有意识,有意志,有理智。发挥这些精神的力量可以在“生命的河流”中劈波击浪、排除险阻,也可以激浊扬清、“出淤泥而不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前,能否展现惊人的自制力,时刻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

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可怕的,心理的变化是悄然进行的,往往一旦发现就为时已晚,这就更加可怕。问题只有靠自知,控制只有靠自觉。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不要以为堕落只是别人的事,没有了自制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到那时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自制力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成为人们的一种尊严。而这种尊严唯有获得了一种叫做“精神”或者“理性”的东西才能保持,他才能够具有在美好面前主动而虔诚的追求的强烈冲动。在人才评价中,参与的各方、尤其是组织者、操作者一方常会碰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困难。此时的理性是什么?精神表现在何处?就是说自制力如何以它特有的境界去展示它的尊严与魅力。当繁琐的评价工具设计过程让人筋疲力尽时,还能不能做到一丝不苟?当大量信息摆在你面前、复杂的计算等待你去做的时候,你能不能将高度负责的精神贯彻始终?当被评价对象的防卫行为造成干扰或者评价人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能不能丝毫不去降低要求、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当评价结果不被领导者认可或者得不到合理的应用时要不要椐理力争?面对人才评价中一个个困难、困扰,能不能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探索?……。所有这些,自制力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制力是责任心、是思想境界、是化解矛盾的镇静剂、是不断前进的助动力。

四、知识道德

知识道德是人类道德规范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知识的创造、使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知识道德”是知识人所特有的道德品质,是对各类人才提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尚的道德要求之一。人才具有“知识道德”,就会对探索知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对使用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具有用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良知。

知识首先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知识也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力量。人类在利用知识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知识还是人类改造自身的力量,而且是直接力量。知识能够开蒙昧、启智慧,能够改善人的心智模式,使人由粗鄙到文明,由笨拙到灵巧,由纤弱到强大,由世俗到神奇,能够不断地开创新的业绩。

“知识道德”的提出,既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标新立异;它是从中西文化中得到的启示,也是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思索。培根早在300多年以前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力量,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摧残力量。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同时也提高了战争的杀伤力和毁灭性。原子理论是20世纪人类在探求知识方面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把人类的视野带入更加精微的领域。但人类对这一尖端知识最先的运用,却是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升起的蘑菇云。此后,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的核军备竞赛,致使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已经能够把地球毁灭几十遍。

面对汹涌澎湃的知识浪潮,在我们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候,我们也同时面临着高知识带来的恐惧和烦恼。“高知威胁”和“高知犯罪”就是最为现实的问题。现在,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有人将本单位花费巨额投资研制的软件系统私自转卖,中饱私囊;有人将他人的知识产权据为己有;有人精心设计,利用放射源残害举报人;有的“黑客”利用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窃取商业机密、军事情报,盗取巨额资金,致使交通指挥失灵,网络运转瘫痪,严重干扰经济秩序,甚至危及国家安全;我们不得不时时都在防范计算机病毒、色情网络等等。随着高科技知识的发展,人们犯罪的手段和方法会越来越高明,某些犯罪给他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高科技的司法手段去惩罚“高知犯罪”,但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不可逆转的既定事实,法律手段在许多时候已经无法弥补造成的损失。

知识在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因此,我们除了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防范之外,还必须进行道德的教化,尤其是知识道德的净化与提高。

在人才评价中,知识道德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才评价以可信的方法给人才以实事求是的定格,而不是借用评价的手段,进行打击报复,堂而皇之地制约他人;第二,对评价工具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严格把关,确保科学、严谨、实用,而不是将就凑合、得过且过;第三,对评价结果认真、正确、及时的应用,而不是摆样子、做表面文章,使认真获取的信息束之高阁或者弃之一旁。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高校扩招与人才开发
下一条:人才流动和人才流失:概念辨析与应对之策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