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0 刘均国 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一、绪论
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随着20世纪的产业化社会转向了21世纪的知识性社会,普世价值的追求转为个体价值的追求。这样的范式变化使社会的发展战略也从原来以西方为中心的产业化时代转为当今全球性的依靠知识技术的知识化时代。
例如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化战略是在强大的中央集权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借此实现资源的集中分配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但是,20世纪末出现的全球化概念迅速席卷全球,全球化强调的是放弃个别国家的中央集权而要迎合世界化统一的发展步调,实施单一的整体化标准评价。个别国家在迎合世界标准的过程中放弃了国家或地区的特殊性,改由全球标准性的价值观作为主导。但是很多情况下,个别国家移植成功了的世界标准并不能代表在所有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中都是成功的。世界标准的价值观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战略是否能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适用,要首先考虑到该地区的特殊性。
世界化和区域化的结合才是全球化战略的正确发展理念,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本土化,个别国家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每个国家追求的目标都是发展和进步,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起步和发展都具有相异性,因此具体的发展战略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重组。21世纪作为知识型的社会和创造型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通过培养教育和训练实习来养成的。特别是核心人才,主要都是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从这方面来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可以说都寄托于高等教育之上。
二、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面临几个重要问题
高等教育是国家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优劣。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诸多问题,而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问题有如下三点。
(一)学龄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需求的萎缩。近年来中国出生率的不断走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人口为136782万人,2015年人口为137462万人,而2016年的人口为138271万人。每年的人口增长率都在0.5%左右。这样的低人口出生率使得学龄人口减少,因此即使有日益提高的升学率,未来很多大学的注册登记学生总人数仍达不到招生数量要求。这样的现象可能在以后将会日趋严重,根据图表显示,在2009-2013年的五年里人口出生率都低于0.5%,也就是说在未来的2027-2031年大学入学率较之此前将会有个大的落差。
(二)高等教育集中或局限在极个别大型城市中。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和政治实力强大,同时高等学府也大多集中在这样几个大型城市中。截止到2013年全国共有211高校116所,其中北京有26所,上海9所,天津4所,江苏11所,陕西7所,桂滇黔陇琼宁青藏等中西部地区都是1所高校入选。985院校共有39所,其中既是211又是985的高校,北京有8所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这种高校的集中性体现在所有的高校几乎都集中在京津沪和省会地区,而地方出身的学生通过努力考入此类城市的现象很多,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间人力资源的严重不均衡。
(三)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问题。高等教育的水平是和教育的质量、数量息息相关的。地区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是以知识的革新而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数量的失衡问题就体现出来;知识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引发对更优更新的教育的诉求,高等教育质量失衡的问题将凸显。个别大学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变学科结构和调整教育过程等。未来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整合要考虑三个主要的培养战略:
1、构建以特色化和专业化为基础的高教体系,并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是建立在高校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础上的,提高地区间的竞争力都是以地区间高等教育机构的均衡分布为前提的。这个方案是在已有的地区经济基础上实施的产学结合维系的。根据经济圈的不同,各类大学的运营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产学结合相对弱的地区面临的产学合作和就业等压力就大得多。另外,随着生源的减少成为常态化,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成为生源集中地,会产生更加严格和高水准的入学要求。
2、特性化和互联网络为基础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方案在于关注的不是大学的地区均等分布,而是关注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的培育。优秀大学大多集中分布于某几个地区,其他地区虽然没有这样的优秀大学,但是为了让这些优秀的大学持续发展,投资政策要处于首位。此方案是在各个专业领域找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型高校,使其在大学规模发展中得到充分伸展,这也会直接导致其和其他小型大学的差异更大。这些大学在实现自身的高水平发展的同时要具有开放性,实现资源共享,要以网络为基础对其他高校进行开放并发挥领头作用。
3、以市场机制为模板建成新形态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方案更多的是涉及高等教育阶段中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市场的多样性是要以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为前提,因此大规模的大学外其他中小大学也具有同等的竞争资格并给予学生必需的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地区化、国际化也是以学识为目标的,传统高校教学模式方式外,可以允许企业直接参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市场,为满足地区或跨国的企业的技术需求,还可以共同研发和使用某些科研项目。
现在政府实施的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理解为是地区连接型的。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必需采取地区联系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理由,以及地方大学与地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三、学龄人口的减少和大学集中于大型城市的现象
根据人口规模和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来看,北上广的各方面集中性都很明显。2016年度的人口普查可以看出,北京常住人口2172.9万人、上海的人口为2415.2万。在全国的GDP中,北京、上海的经济实力:2016年全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2489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746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2.6亿元,占全国的10%。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12.3万亿元,超过全国的17%。这种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也同时使得企业、教育、医疗、文化和金融等都集中在这样的地区。
高等教育也是如此,截至2015年度全国的4年制一本、二本大学中有50所位于北京,16所位于天津,27所位于上海等地;学生人数北京为98.24万人,上海43.33万人,这两个城市的大学生占据了全国的七分之一。但是如果考虑到人口和大学的比例,实际上中国的这些大型城市的大学数量仍然不能与人口的数量成良性的比例。中国在建国后的三次婴儿潮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之教育热的兴起使得高等教育在中国持续供不应求。但是从实施计划生育之后的2000年开始,学龄人口因低生育率而迅速减少。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根据中国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推测,虽然实施了二胎政策会部分缓解学龄人口不足的问题,但是预计到2040年的学龄人口只能达到2014年的62%,而到了2080年左右只有44%。
近年来学龄人口进入高等教育学府的比例是70%左右,但是可以看到未来各地大学入学率会继续拉大差距,而首都等大城市会吸引更多的学龄人口,从而保证入学率仍能达到100%。中国的沿海城市省份情况也要对比其他地区好一些,但是可以看到未来的学龄人口入学率也会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内陆省份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即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是入学率很低,到2040年估计只有不到当前一半的入学率。特别是中西部的大部分高校将面临招生难的窘境。
高等教育的地区集中性和学龄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很多大学的学生数持续不足,特别是很多依靠学费而运营的大学则将面临更加困难的财政压力。而这些都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学龄人口的减少,首都大学与地方大学的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现象产生:和上面提到的入学率达到100%一样,首都地区的大学入学几乎不会受到学生数量减少的影响,而地方大学的入学率将会出现大幅的降低。
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教育部就开始对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有计划地进行改组和调整,所以在2000年前后中国的大学出现了一轮高校合并整改的热潮。在政府参与下实施的搞活高校、优势合并的政策,比较具有优势的学科门类的大学间进行合并改组等保障了高校教育的优势地位,并积极促进了大学的结构改革。而未来这种高校间的合并和优势互补将会再次发生,甚至更为明显和频繁。而政府同时应该根据高校教育力量和质量,有区别地对待有潜力的大学和有局限性的大学,并促成落后的大学退出高教体系。
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教育机构都认识到了高校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在政策实施的层面上各机构组织大同小异。大学改革注重的是合并整改,同时也要注重市场规律下的优胜劣汰,通过大学间的竞争使得落后的大学退出。要强调的一点是,政府实施的大学政策多次提及地区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观点,而且对地区大学的盘活和教育教学、科研力量的强化等方面都有相关政策扶持。因为就地区发展方面来说,地区大学供给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帮助是巨大的,同时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也很大。
四、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目标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路线。地区大学和地区人才的培养应该成为政府的基本视角,现在地区人才的流失对地方大学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地区人才如何留住,并如何促进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在三者间构筑一个良性循环,是政府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地区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向具体如下:
(一)激发地方大学的活力和促进大学结构调整。大学的优势专业、地区的市场需求等能够反映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领域,应给予集中支持和培养。并且地区大学的体制改善要以财政支援效果达到最优为目标,故此,要促进学科间的合并和人员缩减等结构调整工作。
(二)地方大学的培养依赖于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支持包括地方大学的预算开支、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支持等。期待通过政府对地方大学扩大财政扶持会对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力量有一个质的提升。
(三)为引进优秀人才要改善招聘制度和用人制度。应设立或改善地区的招聘制度和用人制度,可以通过地区大学或研究生院帮助地区的优秀人才在当地企事业单位就职,为此可以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就进行类似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此外,地方政府和公共机关为中心的行政类机构也要首先选拔该地区的人才。
(四)地方大学的教学发展机制要进行转换。现在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等都是有规定学制,固定的学时。高校是以这样的学生为对象实施教学活动,故地区社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所以,地区高校必须发展多样的继续教育项目和职业教育项目,扩大地方大学的教育机能体制。
最后,构建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基础。上面提到的这些政策和机制的构建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构建要有法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计划,只有这些基础建立起来后,才能进而以此支持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根据地方发展和地方大学的发展实际,在近年来涉及到地方大学人才发展的是“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向地方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流动聘用的政策机制”,同时还提及: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亚太互联互通蓝图,加快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配合教育部的政策,应该设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构专门负责地方大学培养人才的工作。根据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中关于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培养的政策,政府对教育机构调整政策应涉及如下内容:
1、此前政府或教育机构推行的政策中,涉及到地方大学特色化的内容要继续进行。即使在地方教育事业或人才培养政策方面进行某方面的变动,但关于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不能轻易改动。即使有了些许的变化也要有持续的政策推进才行,即要注意教育政策实施的连贯性。
2、与此前的地方大学、地方人才培养相比,当前的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鲜明的促进政策。习主席就高等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其提出的教育政策更适合地方人才培养的实现。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和地区经济、地区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时在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应鼓励各地区间的合作和特色构建,大力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整合改组。
3、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的基本流程是:培养→分配→运用。这一培养模式即是通用的培养模式,也是地方大学人才培养项目的全部内容。地方人才培养开发包括:地方大学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地方大学学生的毕业和就业等。各地区大学要根据该地区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充满活力的高校才能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五、地区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实施的必要策略
现在,教育部促进的地方大学和地方人才培养方面都是国家均衡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特别是2015年开始,教育部就积极促成高校转型,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为地方、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在中央教育部的直接部署下,设立的针对地方大学发展和地方人才培养的政策包括: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这些政策都和地方人才培养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而地方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决定作用占有极大的比重。地方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发掘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高级核心人才的培养上,地方大学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说,我国地区均衡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培养的成败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虽然还有些关于地方人才培养的政策尚未实施,对其进行评价也没有多少的意义。但就此类政策可以提供些许建议和补充。
(一)地方政府层面是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政策制定和督查机构。在中央政府层面上,高等教育事业的执行主体是教育部。而在地方上,是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负责履行其职责。根据地区间的相异性,各地的地方大学和地区人才培养政策的不足方面仍存在。例如现在主要的政策内容应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对大学的财政支持,以地区特色为基础的大学特色化建设,地区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等全部过程都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来制定实施。当前地区大学和当地社会、企业间连接的纽带作用并不是很明确,所以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要有指导政策的提出和督促。为此,地方政府对当地的人才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引进和人才分配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系统的规划,甚至可以就此规划设立一个关于人才开发引进中心的常设机构。这一机构作为一个地区单位,既可以在地方政府、大学、企业和当地社会间建立一个有机的联系,也可以在地方政府就人力资源的整合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担任重要的角色。
(二)其他中央部门或非教育类部门,以及和我国国情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也应具有对地方大学或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进行统合调整的能力。为了实现中国每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比例,中国政府实施多项政策。其中许多政策都和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等有密切关系。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人才整合调整、资源的分配、企事业运行中会出现重复性的浪费现象。为此,需要有一个可以统合全局能力的机构。如果法律上规定的管理调整机构没有的话,至少应采取类似企业中的监管机构而进行管理工作,从而防止工作的重复性和资源浪费,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成果的有效发展。
(三)从地区的高等教育来看,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上都要有能反映出中央政府政策的机制。简单来说,地方高校的决定很难完美反映出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而失去了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地区人才的培养就可能沦为一句空话,所以就需要一个能上传下达、下传上收的机制,需要一个类似企业发展的机制,能让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央的规划相统一的机制。
总的来说,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地区高校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高校发展相结合。同时,地区高校还要兼顾好中央和地方教育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导,及时跟进国家和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大学培养人才的政策成为展现地方特色的“镜子”,才能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国的发展,最终能应对全球化战略挑战。
(三)从地区的高等教育来看,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上都要有能反映出中央政府政策的机制。简单来说,地方高校的决定很难完美反映出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而失去了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地区人才的培养就可能沦为一句空话,所以就需要一个能上传下达、下传上收的机制,需要一个类似企业发展的机制,能让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央的规划相统一的机制。
总的来说,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地区高校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高校发展相结合。同时,地区高校还要兼顾好中央和地方教育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导,及时跟进国家和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大学培养人才的政策成为展现地方特色的“镜子”,才能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实现全国的发展,最终能应对全球化战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