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绪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正面对创新型人才发展所必须的条件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给人以引导;从反面对影响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负面因素进行解剖,目的是给人以警示。
一、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
为了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3个地区针对不同的人才群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把调研结果转化为数字与图表,以便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比较。
三次大型调查:一次在上海,调查的对象来自政府、科研单位、高校、部队、企业等80多位专家。一次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创新型人才班上,共41人。一次在吐哈油田科技人才培训班上,共66人,他们在创新的领域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三次调研的结果见表5—1。
表5—1 创新风险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对比
中石化数据 |
吐哈油田数据 |
上海数据 |
序 |
要素 |
得分 |
序 |
要素 |
得分 |
序 |
要素 |
得分 |
1 |
领导反对 |
87.5 |
1 |
经费不足 |
83.1 |
1 |
失去信心 |
89.1 |
2 |
政治风险 |
83.5 |
2 |
冒犯权威 |
82.8 |
2 |
领导反对 |
85 |
3 |
危险事故 |
81 |
3 |
失去信心 |
81.5 |
3 |
政治风险 |
84.1 |
4 |
经费不足 |
78 |
4 |
领导反对 |
81.2 |
4 |
心理脆弱 |
84.1 |
5 |
冒犯权威 |
75 |
5 |
危险事故 |
79.4 |
5 |
冒犯权威 |
78.3 |
6 |
失去信心 |
74 |
6 |
政治风险 |
79.1 |
6 |
经费不足 |
77.5 |
7 |
创新失败 |
70.5 |
7 |
创新失败 |
78.2 |
7 |
成果搁置 |
76.6 |
8 |
成果搁置 |
69 |
8 |
心理脆弱 |
76.9 |
8 |
危险事故 |
75.8 |
9 |
心理脆弱 |
69 |
9 |
成果搁置 |
71.7 |
9 |
创新失败 |
75 |
10 |
健康受损 |
68.5 |
10 |
健康受损 |
68.9 |
10 |
健康受损 |
73.3 |
11 |
违背传统 |
67.5 |
11 |
违背传统 |
67.7 |
11 |
同事嫉妒 |
66.6 |
12 |
群众不解 |
65 |
12 |
群众不解 |
64.9 |
12 |
违背传统 |
66.6 |
13 |
家庭矛盾 |
61 |
13 |
家庭矛盾 |
62.8 |
13 |
群众不解 |
65 |
14 |
同事嫉妒 |
58.5 |
14 |
同事嫉妒 |
60.6 |
14 |
家庭矛盾 |
65 |
将三次调查结果相对照,我们发现,尽管调查的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还可以直观的在曲线图上得到展示(如图5—1):

图5—1 创新风险因素调查对比图
从曲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次调研的结果曲线基本上是吻合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次调查结果的对照中得出一个清晰的排序,从前向后选取10个对创新形成负面因素的因子:领导反对、政治风险、危险事故、经费不足、冒犯权威、失去信心、创新失败、成果搁置、心理脆弱。
于是,我们可以结合调研结果来确定影响创新的风险因素了。
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基本上确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总体上分为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
(一)缺乏激情、压抑活力
这种状况的表现是工作平淡、心无憧憬,看似循规蹈矩,实为对创新麻木,没有创新的冲动。在生活中无意审美、生活没有情趣,心胸狭窄、对琐事耿耿于怀。总之,心理灰暗、自我压抑。
分析缺乏激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献身精神,追求实惠,实用主义盛行;缺乏科学精神,追求虚荣,弄虚作假;缺乏探索精神,满足于复制,甘愿重复别人的东西;缺乏冒险精神,求稳怕乱,崇尚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哲学。
(二)过分自谦、失去自信
谦虚本是好事,过头就走向反面,所以,有激情不等于有自信。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气吞山河之势,然而一接触实际、遇到困难便随即后退。过分自谦、失去自信的典型表现是“我不行”、“我们不行”。成功学家希尔指出:“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由这个人的心态决定的。”教育家詹姆斯也说过:“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影视演员魏敏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当导演去魏敏芝所在的学校选拔演员时,只有魏敏芝敢于站出来说“我行”,于是她成功了。所以,自信是成功的必备素质、是创新必备的心态。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具有过人的聪明,而在于战胜自卑、非我莫属的积极心态。
过分自谦以至于失去自信,究其原因,一是人格萎缩、自我否定。人格是人生的支柱,是人生的风帆,人格具有巨大的魅力。一旦人格萎缩,于是就一筹莫展、万念俱灰,就自寻烦恼、无法排解,这是典型的庸人的表现。二是满足现状、自得其乐。中国传统常常推崇“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这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是可以的,但在创新的领域是绝对不能赞赏的,甚至于可以说它是创新的大敌。所以,我们讲驾驭力,不仅指驾驭时局、驾驭组织,还要驾驭自我。从而形成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
(三)意志薄弱、心存侥幸
有自信不等于有意志。风平浪静时或许可以信誓旦旦、跃跃欲试,但付诸实践却经受不了困难的冲击、失败的磨难和时间的煎熬。于是常常表现为:常立志、常无志。其实,许多成功不仅在奋斗之中,而且在坚持之中。在最难耐的时候,常常是快要胜利的时候。而此时意志薄弱者常常因为没有再坚持一下而功亏一篑。这种人做事总是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总希望找到一个捷径企图一劳永逸,发展下去必然变成一种投机行为。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思想没有准备,于是心理必然脆弱,在障碍面前便知难而退。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于是当然就缺乏耐心,幻想旗开得胜、大功告成,实际上这还是一种侥幸心理作怪。三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可以,一旦付诸实施则找不到起点。话可以说得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但也空洞的不能再空洞。当然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四)思维定势、不思改变
思维定势的典型表现是对习惯的固执。这些习惯可能是思想,也可能是行为;可能是传统,也可能是方法。总之,对习惯的东西不愿突破、不敢突破,对新生事物不愿接受、不敢接受。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没有竞争、没有失业的思维定势影响着正确分析和处理一些社会问题;“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思维定势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万事开头难”实际上可能是“万事开头易”,开头以后的路更长、事更难。所以,思维一旦定势就再也不思改变,思想不仅会变得僵化,而且会变得懒惰。于是创新的能力和聪明都统统被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是过分崇尚经验,过分盲从传统,经验主义拒绝改变,模式化思维扼杀了灵性,定向思维扼杀了活性;二是过分的自信以至于自负,导致了对异己的反感,排外性和排他性占据了整个思维空间,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实际上把自己封闭了、僵化了。
(五)知识单一、孤陋寡闻
知识单一、孤陋寡闻在思维上的表现就是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没有活力、没有光彩,一条路走到黑,头撞南墙不回头。即便想灵活一下、想丰富多彩一些,他也做不到。因为他没有知识的融合,没有信息的杂交。
知识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这是前人和他人思索和实践的总结升华,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二是实践知识,这是直接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必由之路,更是获取意会知识不可替代的过程。三是信息,是还没有形成正规形式的知识,然而却是更便捷、更有效、更迅速的知识。所有这些知识融合起来构成了全面的知识;其次,从知识结构上把握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也就是岗位知识,是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二是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本岗位相关联的知识。一个地质工作者,还必须掌握计算机、外语、气象学等知识,这就是其相关知识。三是“边缘”知识,之所以把边缘加上引号,是因为边缘是相对的,此处为边缘知识,彼处就可能是核心知识。化学对于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是边缘知识,而对于在化工岗位上工作的人就成了核心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创新型人才不能知识单一,不能拒绝实践,没有实践知识就没有灵感的启迪。不能信息闭塞、没有交往交流。不能孤傲不群、喜欢孤军奋战。
(六)畏惧失败、初成自满
畏惧失败又初成自满,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它的现实表现就是向往成功、迷恋成功。在这种心态下,对任何失败都具有恐惧感,而对成功却到了迷恋的程度。
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是心理脆弱、虚荣心太强。他不懂得大丈夫能胜能败、能错能改、能屈能伸的道理。二是小成即安、缺乏远见。一点成果便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这是没有见识的表现。三是心胸狭窄、性格孤僻。平时冷漠冷淡、不愿交往、不能合作共事,给人的感觉是不合群。这种状况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到了这等地步,再聪明的人也已经无法正常思维了,于是江郎才尽,还何谈创新呢!
(七)环境压抑、回天无力
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即时环境,而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前三者,主要表现为外因。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些外部环境作用于人才的行为上常常改变人才的初衷,使人才万般无奈、一筹莫展。
创新对时空具有重要的依附作用,它可以因时而异、因岗而异、因境而异。所以说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是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摇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东到西人才能力发挥指数是1.25,0.83,0.68。就是说在东部地区人才能力可以超常发挥,而在西部地区人才能力的发挥就被制约。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传统落后、组织支持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等等。体制机制不顺是指机构和人才隶属关系不顺,政策制度不到位、不全面、不科学,执行不力或者缺乏连续性;文化传统落后是指没有宽松包容的社会风气,不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而是嫉妒盛行、攀比成风,不能解除后顾之忧,没有安全感;组织支持条件差是指单位人员配备不力,协作不够,实验条件差,经费支持力度小且不及时等等;地理位置偏远将制约信息流和物流。如此外部环境,可想而知人才必然一筹莫展、举步维艰,还怎么能够正常从事创新活动,更谈不上超常发挥了。所以,创新需要先创境。
总之,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不是外因,而是内因,是个人的内部素质提高与调动。因此,就人才自身而言,要不断地辩证地自我否定,不断地净化自己、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保持创新的质的稳定性。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雾茫茫太阳无光,不雕琢宝玉如砾”。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念: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