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人类管理的一个新领域

2018年04月23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提到管理,常常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一是言必称西方,二是行必重刚性。似乎这是西方人的“专利”,与东方人无缘;似乎管理就是发号施令——我令你行。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起,这种思维的定势被打破了,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崛起引起了世人的思考。人们从“日本第一”、“新加坡奇迹”和“中国台湾经济起飞”的背后发现了东方文化浓重的人文色彩。

这种情况首先引起了美国的重视,他们在考虑: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竟然为美国的四倍?在美国人看来,美国20世纪90年代乃至以后更长的时间,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落后,不是投资无力,不是规章制度贫乏,也不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是如何学习“日式管理”。然而,一旦撩起“日式管理”的屏幕,人们会惊奇地发现,那只不过是在“美式管理”这套西装上又戴了一顶帽子,而这顶帽子却是源于中国的产品,或者说“日式管理”只不过是在“华夏文化”的中山装之外又套上了一件日本和服,脱去外衣便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被誉为“日本近代工业化之父”的涩泽荣一积其毕生的经验,用最精辟的语言道出了这种“日式管理”的真谛——“论语加算盘”,意指中华文化加经营管理技术。

一个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亚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东方不败”的现实令许多人难以接受,却又无可奈何。于是,聪明者转而对研究东方式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人们终于发现,在传统的管理背后还有另一个广阔的领域——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长时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带有强制色彩的刚性管理,只强调遵守和服从,否则便给以惩处。显然,这种管理具有不可抗拒的特征。而柔性管理则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见,这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首先,在质的方面表现为模糊性。此时,二值逻辑失效,非此即彼的排中律被视为柔性管理的对立物。因为我们面对的管理对象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强度都是模糊的,它们的表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处在两个极端值的中间状态,因此要求相应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适度、客观。其次,在量的方面表现为非线性,即不可加性。此时叠加原理失效。因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弹性,其强度是在一个区间内摆动的动态值,因人因境而定,决不是简单的算术叠加。第三,在方法上强调感应性。此时,权力影响力失效,人们之间的等级观念被淡化和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是靠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的向往,靠人格的高尚和互动的心灵,靠不息的激情和至诚的精神等等,而这一切都与权力无缘。第四,在职能上表现为塑造性。表面的规定只具有外在的作用,只有从心理上接受才能产生“效忠行为”。柔性管理正是塑造精神的高尚工作,而一旦这种塑造工作成功,便在行动上表现为持久性。第五,从效果上看常常表现为滞后性。此时,立竿见影原则失效。因为柔性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外在—内在—行动”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必须有时间作保证。正由于此,柔性管理的工作要适当考虑“提前量”,以保证目标与行动在时间上相吻合。同时,要求柔性管理工作者要有奉献精神,因为它的效果滞后,大量的工作常常被人忽视或者不被人理解。柔性管理的这些特征不仅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神奇性,而且决定了它在管理中越来越不可动摇的地位。

人类的管理活动进入20世纪之后,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兴趣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各种理论相继出现,实践活动普遍展开,以人为本的思想被承认、应用和强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尤其是对人心的管理。即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提高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创造条件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乃至达到“未见其人,先有其心;未至其地,先有其民”的效果,这是现代管理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今天的管理者如果还认识不到这些,还不去主动地、卓有成效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不合格的管理者”。这个结论决不是武断的,也不是过分的,而是现代管理对管理者素质的不容置疑的要求。马克思早就天才地指出:“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而“精神生产力”只能来源于受激状态下的人,来源于柔性管理的特定功能的发挥。毛泽东也告诫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就是柔性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柔性管理作为概念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然而,作为思想却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从公元前6世纪历时200年的雅典民主政治到欧洲中世纪之前的人本思想的萌芽;从2 000多年前先秦诸子百家的“安人”思想到现代的心理资源开发,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始终闪烁着柔性管理思想的火花、流淌着柔性管理思想的小溪。只是,几千年来,因为缺少生存的土壤,没有发展的空间,因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时隐时现、时生时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这火花终于引燃了燎原之火,这小溪终于汇成了涌动的潮流,成为世界性现象,成为人类管理发展的象征。柔性管理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示出了它的魅力。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必将使人类的管理活动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跃升。

柔性管理从思想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外均产生了柔性管理的思想。今天,我们把它作为科学来研究、应用,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这也是毛泽东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任何理论,若不能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而只是夸夸其谈,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也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把柔性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体系,从而完成了我的《柔性管理》一书。《柔性管理》的结构可分四个层次:第一、二章主要回溯历史、放眼世界,审视历史上的柔性管理思想和实践,从正反两方面汲取经验、接受教训,用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知识为现代柔性管理提供服务。第三、四章介绍本书的基本范畴、理论原则和背景依据,使《柔性管理》立足于理性、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中国。这一部分是本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第五至第十一章是柔性管理的方法体系,也是本书的重点。这一部分用了七章的篇幅从柔性管理的思维艺术到具体操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第十二章是对柔性管理未来的展望,也是试图解决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问题——柔性管理如何科技化的问题。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它带有一定的预测性和推理色彩,它期望能为未来柔性管理设计、描绘出一个到达理想境界的科学之路。《柔性管理》的全部内容从时间上来看是从远古走来、驻足今天而又走向永远,因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无限的连续系统,体现了柔性管理无限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作用。

这些年,我在许多国家就柔性管理问题进行交流——在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在澳大利亚的西奥大学、在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大学以及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韩国的三陟产业大学等等,柔性管理的理论引起了众多的学者的共鸣。在中国国内,教育部将《柔性管理》列入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征订教材,复旦大学MPA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生课程《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都把她列为研究生、本科生教材或参考书。

柔性管理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视野,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整理古代的传统遗产。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数典忘祖;对于外来文化,既不可崇洋媚外,也不可一概排斥。因为今日之一切决非昨天的复制: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延续,今天的世界是昨天世界的发展,今天的管理是昨天管理的进步。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形成考略(一)
下一条:对人事决策中离散度问题的再思考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