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人才为宝”思想述略(一)

2018年05月07日 09:01  点击:[]


齐秀生

“人才为宝”这一古代经典人才思想有其历史渊源。至迟在距今两三千年前,中国的哲人及明君贤相们就己普遍认识到人才的宝贵价值。并予以高度重视,运用于社会实践。先秦时期将人才视为宝,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可贵之物。可以说是人才思想史上一次飞跃,是真正意义上人才思想史的开端。

一、万乘之国而无宝

将人才视为瑰宝甚至为“师”的思想,至少应该是受到商末周初人本主义思想上升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周文王父子重视人才的影响。

(一)不暇食以待士

史籍中不乏“人才为宝”思想的记载。《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文王发扬祖先尊贤的传统:“西伯曰文王,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视人才的典范。姜太公就是被周文王视之为“宝”,任以为太师,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使之成为灭商兴周第一功臣,成为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著名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史记》记载: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任太公为“三公”中的最高长官太师。不仅《史记》说太公为“文、武师”,今本《竹书纪年》也说:“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后来武王执政,又以太公为“师尚父”,并娶太公之女为妻。由此可见,文、武二王对太公的尊崇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姜太公确实不愧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没辜负文王、武王的苦心,成为他们的左膀右臂、灭商兴周的主帅和功臣。如果没有君王以“人才为宝”的思想,姜太公就不可能发挥其才能,周就不可能这么迅速地消灭商纣王而有天下。正如《史记》所云:“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万乘之国而无宝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需要,各诸侯国普遍重视选拔使用人才,尊贤用能,开发人才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才为宝”的思想。齐威王与魏王(梁惠王)关于什么是宝的对话,则标志着“人才为宝”思想的正式产生,并由此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历史佳话。据《史记》记载: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梁惠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魏王以自己有十枚直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为宝而沾沾自喜。可是,当听到齐威王以“人才为宝”,任用贤人而克敌扩土、威震邻国、民众安居时,两相对比,大为惭愧。齐威王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历史上有了人才为宝的故事。但齐威王执政初期的前十年,却政绩不佳,使他觉醒的原因是,即墨大夫治民有方,有政绩,因不善于阿谀逢迎朝廷官员,而朝廷官员对他的评价不高。相反,阿大夫没有政绩,因善于贿赂朝廷官员而在朝中常听到他的美名。齐威王弄清事实真相后,严惩了身边的佞官,奖励即墨大夫,诛杀了阿大夫。《史记》记载: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

齐威王还尊重受过髡刑的“赘婿”——名士淳于髡,接受他的隐语讽谏,留下脍炙人口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经典故事。他从邹忌以琴喻政的谈话中发现了他的治国才能而任其为相。威王还任命受过膑刑的杰出军事家孙膑为军师,为将军田忌出谋划策,谋于庙堂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威王以人才为宝,爱惜人才,因而贤才来附,人才济济,形成强大智力集团,使国力昌盛,“齐国大治”,诸侯“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齐国重新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称雄列国。

(三)辅相国家则宝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和谋臣们都有把人才视之为宝的思想。春秋时代楚昭王时的大夫王孙圉,就是典型代表。《国语·楚语下》载: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己。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这里王孙圉不把玉饰之物看作宝,而把能为楚君、楚国带来利益的大臣观射父、左史倚相看作宝,与齐威王不把魏王之夜明珠看作宝而把人才看作宝,完全一样。春秋时代齐桓公和管仲以人才为“宝器”,也是以人才为宝。《管子》云:“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以人才为宝思想是对“神”的观念的否定,是人类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产物。人类很早就有了“神”的观念。神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之物。地位高居于人之上。当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人最宝贵的道理后,就抛弃了高贵于人的虚幻之物——神,将人摆到“万物之灵”的高位,肯定了人类自身改造世界、主宰命运的能力。汉儒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解释“人”字时,开宗明义一句便是“天地之性(生)最贵者也”,就是说人是世界上最宝贵之物。

 

(作者为山东省政府参事、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会长)

上一条:大学习观需要人才开发的自律
下一条: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内涵及外延比较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