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内涵及外延比较

2018年05月07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当今世界,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常常见诸领导人的讲话,见诸于报端。对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研究也产生了诸多成果,但对两类人才就内涵和外延的比较研究尚不多。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对两类人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和科学地把握。

一、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概念虽然至今众说不一,但是,不管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创业型人才,其内涵是不变的,我们暂且不去研究两类人才的定义,而是指出其内涵。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对于创新型人才,理论界至今没有给出统一的概念。有的专家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经过分析、提炼、总结等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素质较高的人;有的专家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来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还有的专家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富于开创性,具有创造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上述对创新型人才概念的界定所用的语言文字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核心思想基本是一致的,这就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并对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基本要素是“向善”和“突破”。所谓“向善”,就是行为目标是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所谓“突破”,就是通过创造性劳动产生了更高水平的成果。

(二)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对于创业型人才的界定,同样学术界至今也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能够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人;有的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为了改变现状,造福后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的开拓事业,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的人;有的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依据自己的想法,通过艰苦的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各种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人;还有的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就是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资本,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贡献给消费者,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并取得发展的人。综上所述,创业型人才的特质就是独立开拓、创造财富、提供服务、造福社会。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实践。因此,所谓创业型人才就是指那些具有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独立开拓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人。

创业型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在社会上独立地开拓事业,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者,它的典型特征是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一类是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独立工作的各类人才,这一类人才平时依附一个单位,在岗位上有思想、有能力、乐于接受新工作的挑战,一旦有机会单独到社会上创业,很容易成为独领风骚的成功者。

二、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共同特质

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是两类人才,但是,他们又具有许多共同的特质,这些共同的特质是由他们的内涵决定的。

(一)开拓性

创新的核心思想是“创”,创业的核心思想也是“创”。因此,创新和创业究其本质都是一个“创”字。因为创新是没有先例的,当然需要创;而对于创业,在一定的时空也可能是他人没有做过的,也需要创。一个“创”字,意味着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迎战风险和困难。所以,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所做的一切都染上了开拓的色彩。他们必须打破旧思想的束缚,突破旧体制的羁绊,想别人不敢想的东西,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开拓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想象可以海阔天空,但实践必须踏踏实实,必须勇敢地面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困难。因此说,开拓性是任何一个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都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于是也就必然成为二者的共同点。

(二)敏感性

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事物的敏感性,他们对机遇具有敏感性,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对市场具有敏感性。人类历史上,成大器者无不具有思维的敏感性。敏感性是探索发现中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索的人。因此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和一触即发的灵感” ,不断地将眼前的事物和潜在的机遇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偶然的或必然的联系,及时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善于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事物,以便抢在第一时间进行突破和更新。

(三)坚韧性

既然创新和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的阻力和风险,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测和挫折。诸如政治磨难、资金短缺、事业暂时落难、人际是非长短等都会给人带来苦闷、彷徨、烦恼或沮丧。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它常常以突如其来之势改变现状,让人措手不及。许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就存在于是否“坚持一下”的意志之中。一个“坚持”,说得轻松,看似平静,实则决非易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面对不可避免的不测和困境,非凡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多么必须和重要,而具备了这非凡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又是多么幸运和自豪!它不仅能够使其在困难中坚持,从而转危为安,而且可以使其一生受益无穷。

(四)道德性

创新和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创造价值更好的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两类人才进行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不能违背道德的规范,不能违反法规政策的要求。实际上这里讲的是一个知识道德的问题,因为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往往都是掌握着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知识技能用对了会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反之,如果脱离了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束缚,不顾环境的污染、人民的健康、发展的可持续而为所欲为,为创而创、为新而新,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利益服务,反而会成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影响经济发展的邪恶势力。因此,“向善”的道德性就成为每一个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共有的道德规范。

三、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外延的区别

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就像两个相交的集合,他们既有“交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交集”是他们的共性,而各自独立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区别。

(一)在指导思想上,创新型人才突出“新”,而创业型人才突出“实”

指导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方向,“新”就是创新型人才始终的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创新型人才通过不断地求“新”,去探索新领域,发明新技术,实现新突破,解决新问题,不断把未知变成已知,去伪存真,去旧谋新,独创性地形成新的成果为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而这些新的创新成果可能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也可能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是,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的新。而创业则不然,它必须是有形的,必须落在实处,这就要求创业型人才必须“实”,总的原则是创业必须以创办实业为目标,以组织实体为依托,以经营活动为载体,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准,以技术开发为后盾,其事业的发展通过实践评价实实在在地展示给社会,也实实在在地造就创业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更多的服务。

(二)在思维形式上,创新型人才可以不拘一格,而创业型人才必须照章办事

在思维形式上,创新的第一步是从非理性开始的,他的思想不能“循规蹈矩”,思维上不求“是非确定”,逻辑上不求“因果分明”,观察上不求“一目了然”,实践上不求“十全十美”,甚至伦理上要突破某些“传统道德”……。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反叛色彩。创新型人才可以天马行空,思绪任马由缰,没有什么不可以想,没有什么不敢想,此时允许违背逻辑、异想天开,甚至于冒犯权威、冒犯常规、冒犯伦理……。总之,创新型人才思维上可以不拘一格。只有这样,人们的思绪才能在“放荡不羁”中去触摸诸如油水混合、光线弯曲、基因图谱等等看似不可实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想到动物和植物嫁接、从地球到月球搭建通天塔等等看似天方夜谭的问题。但是创业型人才必须是理性的,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决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物流风险甚至于人身安全的风险等等风险因素。人们厌恶的风险可能会伴随着创业的全过程。创业型人才必须考虑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考虑生产、技术、市场、资金、体制、机制等生产链上的所有问题,还要考虑法规政策、社会环境、员工状态等等因素。这一切都必须理性的思考,来不得半点的侥幸,每一件事都需要落到实处,正因为如此,创业型人才必须照章办事,必须深谙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

(三)在行为方向上,创新型人才以需要为导向,而创业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

在行为方向上,创新不允许急功近利,无法要求立竿见影,因为创新从起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思维前瞻—①—取得成果—②—社会认可(转化为生产力)”,这两个过程每一步都可能会滞后很长一个周期。创新型人才必须以理想为动力,以需要为导向,哪怕三年五载,甚至于一生为之付出。事实上,有许多身处“二线”、“三线”的人才就是悄无声息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创造着、奉献着。他们无法以市场为导向,不能考虑经济效益,更不能停留在个人得失上。从这一点上看,创新性人才又是道德情操的高尚者。而创业型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他的起步就应该是市场调查和当前需求分析。因为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没有同情,市场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市场钟情于消费者,市场成于诚信、败于欺诈。所以,创业的天敌是没有市场,是技术和愿望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是创业成果没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导致这一切的源头之一是不了解市场、没有市场,最终使创业活动尚未展开就宣告结束。因此,创业型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的规则,把握市场的需求,创造商业机会。果如此,成功就向创业者招手了。

(四)在成果形式上,创新成果具有多样性,而创业成果具有唯一性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果,就形式而言是多种多样的。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技术工艺,也可以是思想方法;可以是外观设计,也可以是发明创造;可以是理论理念,也可以是政策制度;可以是文化产品,也可以是语言文字,甚至于一句话“顾客是上帝”就是一个创新,因为这句话改变了生产者(销售者)对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从而改变了整个商业系统的行为。所以,创新的成果可以大到宇航技术,可以小到一句话;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也可能是那种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需要用心去体察的思想、语言、政策、制度等等。这些成果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有的则是没有直接的商品价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却无法实现市场的商品价值。而创业型人才形成的创业成果则不然,创业成果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而且是有使用价值、能够进入市场、能够产生利润的。具体而言就是创业成果必须是现实的产品或者服务,必须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并产生利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社会和谐。

(五)在成果应用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滞后性,而创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直接性

创新成果之于创业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有人进行过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20%—3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更低——仅有10%。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习惯势力的抗拒。这种抗拒有时是因为转化的资金困难,有时是对创新成果需要一个认识过程,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是一种人为的抗拒改变的惰性。一项专利,一项发明,一项实用新型技术,从获得专利之日起,多年无人问津,只能束之高阁的情况太多太多。即使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虽然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高,但许多时候创新成果的转化周期长、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给创新者带来困惑。而创业成果则不然,创业成果一旦形成立刻就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事实上,创业成果和生产力本来是就息息相关的,在创业成果的生产过程中,本来就蕴含着生产力的转化,因为创业的最终归宿就是形成产品和服务,继而创造效益,而产品和服务又是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说形成创业成果本身就是创造生产力,因此创业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具有直接性。

(六)在组织能力上,创新型人才不强调组织能力,而创业型人才则是必须的能力

就组织能力而言,对于创新型人才无法苛求,陈景润是世界级的创新型人才,可他连一个中学的班级都组织不好,是一个不称职的中学教师。许多创新型人才所谓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所谓不合群、喜欢独处静思,这是无可非议的,甚至于是必须的。当然,如果创新型人才同时又兼具组织能力,那就是理想型了,他可能会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无法追求完美,也不能一味地苛求这种完美。创新型人才可以不直接面对市场,可以不去组织实业,不去面对创业。而对于创业型人才,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的是人才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文化管理。如果组织不力、执行衰减、落实无方,被管理者就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消极对抗,这种状况足以扼杀一切事业。所以,组织管理是一种执行文化、组织文化。创业型人才的组织能力表现在他的驾驭力、应变力、执行力。创业者能否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在空间上执行到位、在时间上贯彻始终,避免“制度天上飘,执行地下爬”的现象出现,惟有靠高效的组织能力,诸多创业型人才的成功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设定的发展目标,组织能力不仅体现在计划和决策中,体现在对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设计、人员的合理配置中,而且还体现在对其员工的组织、指挥、引导、鼓励的过程中,体现在对内对外的协调和非人力资源的分配、调度、使用中,体现在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经济中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的领导力。

四、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共生

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共生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问题。两类人才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不仅是一个理想,而且已经成为现实。

(一)实践上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常常共生

在现实中,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看似单独存在,实际上,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我们发现两类人才又可以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出来。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冷春生就是这样一个双型人才。他研究的人工合成人胰岛素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工业化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他因此获得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和荣誉,他是一位典型的创新型人才。他利用自己的技术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世界级的企业,他又是一位典型的创业型人才。还有,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杨汉立,刚到任时的南阳二机厂资不抵债,人心浮动,是一个快要倒闭的企业。他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实现了产品由传统向新型突破、由单一向多规格突破、由固定井架向移动井架突破、由国内到国外突破、由民用向军用突破。使企业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品远销20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市场的40%。本人也成为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集于一身的双型人才,成为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们无法一一穷举,因为这一类双型人才太多太多。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感觉到两类人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际上,这正是一种共生现象所致。只不过有些双型人才比较典型,有些双型人才相对模糊一些罢了。

(二)理论上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可以共生

在理论上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可以共生,这是因为:第一,两类人才在质的方面是一致的。他们所共有的强烈的开拓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科学的冒险精神、出色的道德意识、博采众长的学习意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等等,既是创新之源,也是创业之源。他们这种质的相同性奠定了双型共生的基础。第二,创新与创业常常互为因果。一切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创新常常伴随着创业。而且,创新者的创业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对创新成果的理解、应用、调整、升级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创新才有创业,创新是创业的源头。另一方面,创业又为创新提供了温床。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触碰创新点的过程,创业的过程不断给创新以诱导、启发,不断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使创新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意识。从这一点上讲,因为创业才有创新,创业是创新的温床。第三,两类人才可以互相转化、相互补充。任何人才都不是生而知之、生来即成的,成才的4大因素其中两个就是学习、实践。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学习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可以兼具创业型人才的素质,反之亦然。

总之,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的这些发展与成长的内在背景从理论上、机理上决定了他们可以共生,从实践上也验证了他们的共生性。因此,一个同时兼具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人才,我们就习惯地称之为创新创业型人才。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人才为宝”思想述略(一)
下一条:人才开发为什么要培养大学习观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