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思维创新的理性探索

2018年06月11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新”几乎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这个以发展为硬道理,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世界上,我们必须在许多关键领域拥有自己的独创和原创成果。

然而,近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被压抑了,直至今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仍然不足。创新的活动起于思维,如何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和自觉,使思维由量的确定性向质的活性发展,使行为由理性的因果逻辑向非理性的海阔天空发展,从而形成创新的感性、悟性和灵性,发现创新的模式和路线,最终全面造就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我们将逐一进行探索。

一、反叛能力——自我、非我、忘我

创新首先需要反叛精神和反叛能力,这种反叛不仅要反叛他人他事,而且要反叛个人的惰性和定势。整个反叛过程是自我、非我、忘我的统一。

(一)自我

所谓自我,就是相信自己,就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以我为核心,以我为主导,以致于自信到“狂”的程度。此时,可以“我行我素”、“一览众山小”,允许违背逻辑、异想天开,甚至于冒犯权威、冒犯常规、冒犯伦理……。总之,相信自己超过了相信任何人。只有这样,人们的思绪才能在“放荡不羁”中去触摸诸如油水混合、光线弯曲、基因图谱等等看似不可实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触碰诸如动物和植物嫁接、从地球到月球搭建通天塔等等看似天方夜谭的奇思妙想。

(二)非我

所谓非我,是指思维海阔天空、“想入非非”之后跳出自我,将狂想转化为理性,将激情转化为探寻的过程。这是一个尊重客观、尊重规律、跳出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诊断、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从“狂”走向“理”的阶段。创新不能停留在狂想上,且不说那些暂时无法实现的想象和假设,就是有可能实现的东西,也需要理性的分析因果、困难、风险,探索路线、方法等等一系列起步和组织的工作。在低碳经济到来的时候,人们针对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碳捕获、碳封存的CCS技术,这种美好的愿望与结果能统一起来吗?人们进一步反思后又加了一个碳利用,叫做CCUS技术,然而真正利用了吗?此类问题只有经过“非我”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我们提出的命题是否正确,我们要走的路是否可行。

(三)忘我

所谓忘我,是一种境界,它经过了“狂”与“理”的阶段之后,开始进入“迷”的阶段。“狂”的阶段确定了目标,“理”的阶段确定了方法,“迷”的阶段就是展示精神和才华。此时,必须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所探索的问题中去,在那个奥妙的世界里去徜徉、去搏击。那是一种忘我——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忘掉了周围的存在,完全融化到所思所想的问题之中了,以至于梦绕魂牵、抽刀难断、思虑无尽夜无眠。这是回归理性后的再次投入,是进入状态之后的大智若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终结以后的升华。

二、组合能力——自组、差组、互组

在创新的所有领域,组合型创新是大量的、常见的。这种类型的创新是在一定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思想、行为、机构、元件、线路等等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成果。因而,组合创新是创新的最基本形式。

(一)自组

自组是元素不变、内部结构进行调整重构,从而改变事物性态及功能。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传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自组:当他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时就0:3失败,而当他以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下马对上马时就2:1胜利。一胜一败,魅力全在自组。其实,在改革中,班组人员重新划分,机构职能的重新平衡,工作时间的调整等等都是发挥自组增效的实践。一个“我为人人” ,一个“人人为我”,完全两种世界观;一个“又快又好”,一个“又好又快”,完全两种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科学中,碳原子的不同组合而生成迥然不同的物质——石墨和金刚石;文字的不同组合而成水平不一的文章等等。这种自组而形成的新事物、新思想,其功能的改变和提高常常是惊人的。

(二)差组

差组是多种元素数量有变,从而改变事物的性态及功能。中药配方既有种类的不同,又有每一味药剂量的不同,因此,药效就迥然不同。合金的生产与中药配方很类似,各种合金元素的增减决定了合金的质量。一个单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的赋予都是通过差组而实现的。差组的魅力所在和精彩之处就是 “ ”、“ ”,这也是差组的典型特征。在差组中,元素的增减已远远超出了单纯数学上的意义,数学上最基本、最简单的等式在元素的差组中不再成立。元素的增减组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创新成果,使简单的事物变得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三)互组

互组是异质元素功能复合。此时,元素的数量、质量皆有变,完全按照新的思路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思想、新事物。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资金、机制互组而成的核心竞争链;一国两制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若干制度互组而成的一个新型的社会制度;宇航技术就是各门科学技术互组而成的高科技成果。众多精彩纷呈的文章都是字、词、句的互组;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实为文化的互组;各种边缘科学的出现是知识的互组;许多改革思想和方案都是众多实践的互组;许多发明创造乃至尖端科学技术是不同的思路、元件和系统的互组……。互组使语言、文章有了文雅与平庸之分,互组使思想有了高尚与平庸之分,互组使科学技术有了高低之分……。

三、观察能力——有意、有思、有破

观察现实世界可以给人以许多启迪与想象,善于观察的人可以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融为一体,可以从许多现实“模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延伸,可以“移花接木”、启迪思维,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一)有意

有意即有心理准备、有主观愿望、有目标指向地去观察事物。因为机遇总是钟爱有思想准备的人。许多现象人人都看到了,听到了,有人熟视却“无睹”、有人充耳却“不闻”。所以看见≠发现,听到≠听懂,熟知≠真知。有人不同,他从观察的直觉中展开联想,将直觉延伸到另外的领域得到了新的应用;有人从渐变中联想到后果,将缓慢的渐变过程加速或阻止、放大或缩小,按照在心中形成的“模型”,向着胸有成竹迈出一大步……如此等等,皆得益于“有意”。

(二)有思

有思即观察后的联想,观察后的追根求源,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有思的过程是将观察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是将信息和现象进行分析、梳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决定取舍的过程。鲁班被茅草划破了衣服,他没有就此了事,而是分析草叶的功能,从而发明了锯子;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吻合,引起他的深思,于是出现了大陆漂移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玩扑克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瓦特看到壶盖振动发明了蒸汽机……。所有这些,皆得益于思。

(三)有破

有破是思维升华,思想物化。它是在思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有了破解,并把这一规律引申到其他领域。在深思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发现和发明,它不局限于原来的现象,而是进一步扩展、延伸和应用。当上个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连续不断发生时,一些资本主义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到世界各地观察和探索原因,最终他们归结为一句话:“走遍这个世界,我们发现只有克里姆林宫上空的五星是闪亮的。”因为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极力推崇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中不得不加入了计划经济的成分,这就是破。邓小平同志看到港澳的现实,深思之后提出了“一国两制”,使百年历史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破。

四、实践能力——感受、感知、感悟

观察并非体验,观察是置身事物之外的视觉感受,而体验则是置身事物之中,身临其境,切身感知,发现“庐山真面目”。

(一)感受

感受是深入实践、身临其境、体察真实、积累知识的过程。许多规律只靠观察、想象、推理是发现不了的,因为知识分为可言传的部分和不可言传的部分。康德说过: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所以人们才有“言不尽意”的遗憾;席勒也说过:当心灵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不再是心灵的语言了。所以人们才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慨;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说:“人所知道的东西比所能表达的东西多得多。”所以人们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奈。所有这些就是因为有些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只有靠感受才能把握的意会知识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神秘性,任何学习、想象、分析甚至模拟实验都无法替代实践中的感受。诸如中医诊脉、司机开车、厨师炒菜、各种思维的突发性等,其中的知识和技能皆具有不可言传性,皆属于意会知识,必须依托长期的实践感受方能把握。

(二)感知

感知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理解消化、理出思路,悟出真谛。感知是对感性体验的升华与深化。人们常说“熟视若无睹”、“熟知非真知”,就是说对感觉到了的东西只是停留在感受阶段,并未感知和领悟。最近几年,资本主义的经济萧条不仅他们感受到了,我们也感受到了,但是,有多少人感知了呢?有多少人知道背后的原因呢?这就是感受与感知的区别。所以人们提倡“总结升华”、注重“熟中生巧”就是对感觉到了的东西进一步悟出真谛、把握规律。这种感知就是对实践活动从质的方面进行提炼和把握的工作。

(三)感悟

感悟是感受感知之后认识上的升华,是实践过程中的突变,它给人以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文革”结束后,我们对长期以来计划经济、阶级斗争进行反思,对苏联模式的生搬硬套进行反思,带给了我们许多感悟。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践体验有一个过程,总是由朦胧到清晰,由现象到本质,由百思不得其解到豁然开朗、一切洞明。于是在猛然间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了一个规律,升华了一个认识。中医看病,把脉是很神奇的,初学者只是感知脉搏快慢强弱,很难与病情相联系,只有大量实践之后,靠一个个顿悟才能提高医术,任何人的指导都只能起辅助作用。

五、交流能力——求同、求异、求合

交流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捷径,而且是各种思想碰撞、信息杂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灵感涌动、火花四溅、改变定势,极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这是一个求同、求异、求合的过程。

(一)求同

求同即认同,这是交流的起点,也是交流的良好心态。在交流中,摆正心态,虚心聆听是至关重要的。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一颗谦虚的心走进他人的思维空间,就会发现一个新领域,打开一个新思路,至少可以占有一批信息。此时,一个关键所在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益于“奥林匹克学院”的交流,维纳的控制论受益于“午餐会”的讨论,许多新的思想、新的发现都得益于各种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甚至于一个电话、一个寒暄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美国硅谷方圆52英里,在此集中了600家高科技公司,常常一个聊天而知天下。杨振宁在这里曾经经常去听一些他认为根本不懂的报告,积少成多、信息杂交、火花碰撞、启发延伸、改变定势,使他深有体会。

(二)求异

求异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审视和质疑对方的思想、观点、方法,以求取舍。求同是当学生,求异是当大夫——发现问题、决定取舍。求异是不容易的,求异同样需要水平,求异必须用心去思,敢于挑战对方,善于另辟蹊径。英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无意中讲到分子螺旋结构,美国科学家沃索受启发而发现了分子双螺旋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就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基础上求同求异的结果。求同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求异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求合

求合是个人与他人的观念、思想、知识交叉融合与优势综合的工作。这是经过取舍、融合、改造之后,双方智慧共同作用酿造创新成果的时刻。如果交流的结果只是求同,那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即使做到了求异,那也只能停留在诊断阶段。只有求合,才能步入创新阶段。爱因斯坦将时间、空间、物理、数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相对论;许多人学习之后的“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方因素合成的结果。31岁就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没有考虑过数学的孤子解问题,可是有一天他去听一位数学家作一个线性一维孤子解的报告,随后他想到了平面问题、空间问题,于是他破解了空间三维孤子解问题,震惊全世界。李政道自己也认为他从对孤子解一无所知到超前超过他人,凭的是将他人的启迪与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求合的结果。求合是最困难的阶段,也是最精彩的阶段。

六、冒险能力——胆识、见识、学识

创新的三大特征之一就是风险性,在这个过程中安危俱在、成败并存。因此,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就永远不可能起步,不可能去闯。然而,冒险谈何容易,人在冒险的时候精神紧张、大脑眩晕,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胃部痉挛,嗓音变调、两腿发软。所以,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它是一个胆识、学识、见识相统一的过程。

(一)胆识

胆识是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的勇气。高尔基说过:在劳动和创造的领域里,不要担心大胆鲁莽和奋不顾身。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有一句名言: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该害怕的东西。那种唯唯诺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行为都是创新的大敌。可是,长期以来,中国有一种传统是老守田园,乐知天命;安于现状,与世无争;以不变应万变,毋敢越雷池一步。步子大了怕“枪打出头鸟”,步子小了怕当“群众的尾巴”。前也怕后也怕,最后总是以“不为祸始、不为福先”为好。这种状态还常常被视为是谦虚谨慎的高风亮节、安分守己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再也不能不假思索地对这些思想笼统地肯定了。在创新的领域里,我们必须明确宣布:这是创新的大敌!事实上,在我国历史上,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从安徽小岗村18户人家的分田到户到一国两制的实现,都充分展示了冒险精神,他们的成功无不充满了胆识与胆略。

今天,在皑皑南极,一场心照不宣的争夺战已经展开;在浩瀚太空,争夺“制天权”的战斗已经悄然打响;在茫茫大海,“制海权”的斗争充满了刀光剑影;在中国走向国际的过程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时时在考验着我们……,而胆识就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见识

见识就是见多识广,是广泛接触社会、洞察事物,是不断扩大见闻。见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的“模型”,从而诱导思维、模拟启发,为创新再添翅膀。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只有胆识是不够的,我们说冒险不等于蛮干,勇敢不等于无知,我们倡导的是理性的冒险,是科学的冒险,而不是一味的蛮干。一个没见过湖泊的人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汪洋大海的波澜壮阔;一个没出过国门的人不可能深刻理解西方社会的文明与弊端。这就是见识的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对待资本主义邓小平是扬弃而毛泽东是抛弃的根本原因。可见,见识在给人提供思考的模型、提供认识的佐证、诱导思维的活性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见识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模拟创新是以见识为基础的。

(三)学识

学识就是真知。有了学识就会把握规律、洞察本质,就会尊重规律、研究规律、应用规律,就有洞察力、识别力和想象力。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曾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就是有学识和没学识的区别。创新是胆识、见识与学识的统一与融汇,是精神、能力与知识的和谐。因为冒险精神必须与科学相伴,必须与知识同行。凡创新者要么是知识渊博的专家,要么是经验丰富的实践家。专家与实践家都是知识的代名词,因为他们深谙规律、践行规律。因此,学识是冒险精神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基石。

七、创境能力——情境、心境、意境

环境是从事一切工作必备的条件,尤其在创新领域,环境就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在创新过程中,环境主要指情境、心境和意境。

(一)情境

情境是一种场合,是一个既定的场境、互动的氛围。它是特殊时空下形成的环境。情境不同给人的感受不同,引发的行为也不同。当我们面对大海,看那潮起潮落、水天一体,不仅感到胸怀博大、使人忘掉一切,而且会有沧海巨变、往事越千年的感慨;而走进大森林,看那古树青藤、别有洞天,那阳光点点、流水潺潺,那松涛阵阵、鸟鸣声声,仿佛发现了生命之源,一种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在的感觉油然而生;身处江南鱼米之乡,烟雨、小桥、流水、人家,久而久之令人性格温柔、感情细腻;而置身茫茫戈壁、浩浩大漠之时,不免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孤独之感,仿佛沙漠戈壁随时都可以把人吞没,个人的力量显得太渺小了。所以,创新需要环境,需要置身于一种激越的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令人振奋、给人力量,必须活跃思维、启发灵感。许多科学家在创新的过程中都会为自己营造一种特殊场景以形成良好的心境,催生灵感,使思维超常。

(二)心境

心境是一种心态,是创新的生理要素,是心理健康与否的表现。因为灰暗的心境使人心灰意冷、思维扭曲、心灵颓废,茫然木然。那种小肚鸡肠、自卑畏怯、儿戏轻浮、利欲熏心之人,那种惊恐不安、心烦意乱、悲痛伤心、愤愤不平之情,那些玩世不恭、儿戏人生的无聊都与创新的心境相悖,都会抑制聪明、封堵才智、泯灭灵感、驱散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者首先要创造心境,提高精神境界。良好的心境可以物我互动、心灵感应。环境是可以创造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么富有激情,让我们为祖国的博大、光明而自豪。若改一个字,叫做“东方不暗西方暗”,虽然也是事实,但心境就不同了。所以环境可以创造——不仅社会环境可以创造,自然环境可以创造,人的心理环境也可以创造。

(三)意境

意境是一种升华了的心境。在植入激情的种子后、在健康的心境下,进一步发展便进入意境。当意境到来的时候,浮想联翩、激情无限。此时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除了思考的问题之外,忘掉了所有的“无关”,忘掉了周围存在。

此时一方面心静如水,一方面又激情荡漾,灵与肉脱离,似幻非幻,非幻胜幻,对所思考的问题心驰神往、不舍昼夜;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时心灵高度净化、境界变得高尚,从生理上看内分泌旺盛,神经末梢极度灵敏,物我共鸣,血气相通。

此时情如流水、思如泉涌,于是茅塞顿开,一切洞明,令人无法相信,又不能不信,创新进入最佳状态。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也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该模式指出了创新的三要素:素质、方法和环境。需要指出的是该模式非公式,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不具有必然性。此模式需个人“发酵”,贵在逆境下的坚韧、顺境下的理智、常境下的有恒!果如此,创新就是成功的使者!创新就会成就多彩人生!因此,创新应是永恒的追求!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立德树人的历史回顾(一)
下一条:赢得青年人才就是赢得现实和未来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