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立德树人的历史回顾(一)

2018年06月11日 09:01  点击:[]


齐秀生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句话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为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树立了标准,指明了方向。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特别是把握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切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将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立德树人”的由来

(一)关于“德”字的含义

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当中,“德”这个字就是在四通大道上行走的行,中间加上直接的直。造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在大道上坦然直行。晚期甲骨文的“德”将四通大道简化为双立人;晚期的金文又加上了心;《说文》中“德”同“得”,意思是,人之修养而有得于心也,突出了心胸坦荡、正心诚意的含义,提醒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用心想,而且一定要心正,不然就会迷路,就会走歪门邪道。

从甲骨卜辞看,其中有“徝”字,从“彳”从“直”,被一些学者释为“德”字。在周初,不论对于周人还是商人,德都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概念。那么,德必定不会在周初才出现;而是在此前的殷商时期有一流传过程。德之本义为行,主要指王、贵族、百官的举止、品行、作风、表现。

周人德之概念虽承自前人,但绝不意味着其于德无所发明。首先,在字形上,周器铭文中绝大多数“德”都从“心”,也就是说,先前的“徝”被周人加上了“心”这个表意形符,成为周人自己的德字。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面有一件重要文物大盂鼎,是清道光年间(1891年)从陕西郿县(今宝鸡眉县)出土的。它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重器,因制作这个礼器的人是周康王时的大臣盂而得名。大盂鼎内壁铸有铭文291个字,属西周早期金文。铭文里面就有“刑禀文王正德”、“敬雍德经”,其二德字皆从心。不从心而表德义的“徝”,只在此前更早的青铜器中出现。形以表义,字形的变化反映着周人对德的认识的加深:德是表现于外的,又是蕴含于内的;德属行,但存乎心,发乎心。郑玄释德行云:“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此语与周人对德的认识是一致的。

德字涵义的深化,源于周人对德的重视与强调。商人未尝不知德,只是不把德放在心上,故沉酗于酒,乱败其德,终至覆亡。周公承继文、武勋业,认真总结了商亡的教训,认识到了德的重要性;不仅谈论德,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德的说教——德之说,即《尚书·周书·康诰》对康叔所言:“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德的论说与刑罚之道。德之说的提出是周公的功绩,是当时思想上的一大进步。由此,德从远古延续到现今,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成为几千年政治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汉语里面,“德”这个字有多重词性和意思。它的本义:从动词看,主要是看清方向,大道直行。从形容词看,主要是合乎大道的,自得自在的。从名词看,一是符合是非标准的思想品质,如德行、德义、德育,道德、公德、品德等。二是善行,恩惠,如感恩戴德、以德报怨、以怨报德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德”这个字是个会意字。“德”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言行举止要正直,不偏不倚,这是行动的准则;二是内在的修养要公正不歪不斜,这是思想上的准则。这说明“德”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簿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著作汇编,它保存了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对“德”的记载和内涵的阐释,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对于“德”的标准,《尚书·皋陶谟》中提出了“九德”之说:“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其中前三种“德”是我们每天都要从言行上表现出来的,后六种“德”是我们要时刻铭记的。

老子的《道德经》,对“德”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拓展,对“德”有多种解释,最基本的含义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老子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个延伸,社会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是一致的。第一,“德”就是顺应自然,顺应社会规律来做人行事;第二,“德”就是加强内心的修养;第三,“德”就是与世无争,有着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第四,“德”就是“无为而治”地管理国家,不寻求奢侈的生活,不增加百姓的负担;第五,“德”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破坏自然的平衡。

可见,老子把顺应自然、与世无争、无为而治、和谐相处都看作是德。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人将老子哲学看成为“水德”。《道德经》中多处提到水,第八章中就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以水来喻德,是因为水滋养万物,包容万物,却不居功自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上善之人柔、卑下、不争。虽然,以水的自然特性来要求人的品格,有点太难了。但是,以这样的至善来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柔顺、谦虚、不争名夺利的人应该是可以赢得大众的有德之人。

以上所说水之有德,在《孔子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闲步至大河边,俯观东流水,子贡问道:‘君子遇见大水,必然观察,为什么呢?’孔子答道:‘因它常流不息,且能普及一切生物,所以水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行几百丈山溪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似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刮削,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东,好像有志;取出取进,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许多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细察它各种相象的意义,可以明了君子立身处世的大道,作用是大得极了,安可不看呢!又安可与看山作一例观吗!’”

这是演义作品中的描述,在现实社会中,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人们对“德”已经有了普遍的认同。201310月,《人民论坛》发布了中国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德”列第一位,后面依次是信、孝、诚、善、仁、和、礼、义、道、爱、正、公、法、廉、智、理、忠、学、敬,也都是德的范畴。“德”位居“最具价值的20个汉字”之首,不是偶然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代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现在讲“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骂一个人“缺德”则从侧面反映,“德”是一个人必须要具备的品质。古人在发明“德”这个字时,恐怕也没有想到几千年后这个字会排在9万多汉字的第一位。

(二)关于“明德”的提出

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中说:“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尔。”黍稷,泛指五谷。馨:香。明德:光明德行。古人认为五谷美味并不是最香的,光明的德行才是最馨香的啊。明德比粮食更重要,更馨香。

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完美德性?史书记载,明德最早说的是舜。《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为什么呢?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年后想退位,他要“明明扬侧陋”,就是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这时其他人推荐说“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后被推荐、被举用的。

据记载,虞舜的故乡是山东诸城。舜家境清贫,故青少年时期就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闻名遐迩。相传他的父亲瞽叟以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为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此被后人尊称之为“德圣”、“道德始祖”。舜帝的明德内涵极为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孝感天地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开创中国官吏考核制度;惩治奸佞;重教化,少诛杀;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基本理论。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明德从虞帝开始之后,历朝历代都是把明德发扬光大,包括从夏商西周开始的人才培养都是发扬明德。因此,《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认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或者说把明德发扬光大。

(三)关于“立德”的论述

因为明德是人的完美德性,所以人们就把立德作为最崇高的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左传》里面,已经出现“立德”一词。书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就是最高,意思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要“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其次是“立功”,就是建功立业。再次是“立言”,就是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是为人的根本,“立功”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立言”是泽延后世的保证。

这段话讲的是古人处世的“三立”原则,是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最高境界。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三不朽”的第一位,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以说明“立德”的重要。

(四)关于“树人”的由来

“树人”一词,出现在《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如果你做一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庄稼;如果你做十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栽植树木;如果你做一生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培养人才培植以后一年就有收获的,是庄稼;培植以后十年才有收获的是树木;培育以后一百年才有收获的,是人才。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说明我们的祖先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是治国根本之计。

从以上简要回顾可以看出,立德树人是几千年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是培养人才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重要的人才思想,所以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为山东省政府参事、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会长)

上一条:从思维的纵深性和超越性看人才开发
下一条:​思维创新的理性探索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