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新时代人才发展新思考

2018年04月15日 21:50  点击:[]


 

2018-04-13 吴德贵     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面向未来、迈向复兴的大会。这次大会,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对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就伟大复兴宏伟蓝图进行了精心绘就。中共十九大,对于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十九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助推器意义。中共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指导地位。中共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共十九大报告,内容博大精深,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这里我就报告中关于人才建设的部分论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认识,第二部分是具体理解。

第一部分:总体认识

人才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靠的是人才,中华民族的建设发展靠的是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提出,同时要求“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阐述了人才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世界上的资源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物力资源,第二类是财力资源,第三类是天然资源,第四类是信息资源,第五类是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精华部分。

中共十九大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这个新使命就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新时代确立了新战略,这个新战略就是实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开始到2035年,用15年时间基本建成现代化。然后,从2035年到2050年,再用15年时间全面建成现代化。届时的中国,将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届时的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实验室,将吸引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将成为科学和技术进步最大的摇篮,将成为大学的圣地和人文社科的圣地;届时的中华民族,将重振汉唐雄风成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强盛的民族。让时间和实践告诉人类,19世纪属于欧洲的,20世纪属于美国的,21世纪属于中国的。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两大新课题:一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在新时代条件下,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讲过:“办好中国的好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同志讲的更加明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新使命的实现、新战略的实施、新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人才,需要集合各方面的聪明才智,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方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战舰已经起锚。进入新时代后,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我认为,有四个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三是必须持之以恒地汇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四是必须全神贯注地铸就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队伍。

第二部分:具体理解

十九大报告中许多章节都有关于人才建设的论述,比较集中的在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三)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用了657个字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干部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其中,干部队伍建设写了424个字,人才队伍建设写了233个字。 这里我就报告中关于人才建设的五段论述谈谈个人的理解。

第一段论述:在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书记的这段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七大战略作支撑,其中排位第二的是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段论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节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总书记的这段话指明了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式,人力资本服务业被列入其中,为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什么叫人力资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曾经给出明确的定义,包括营养保健费+基础教育费+继续教育费+迁徙费。关于投资回报率,联合国曾经给出过一个公式:投资生产回报率1:1;投资金融回报率1:5;投资科技回报率1:7;投资教育回报率1:10。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地区,要想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加快发展人力资本服务新业态。这是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三段论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二)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总体目标是实现科学技术发发展三个显著增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同时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1.35%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现在的39%提高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由现在的50%以上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能不能如期实现上述目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可以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进入人才强国行列的决胜阶段。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

第四段论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二)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还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我理解,这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要保护企业家精神。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企业是众多人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家是企业主心骨和领航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能搞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能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能振兴一方经济。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讲过的那样:国家的富强主要看经济,经济的繁荣主要靠企业,企业振兴关键靠人才。企业家是企业里最优秀的人才。企业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人才资本的主要要素构成。马云是中国当代成功企业家代表。马云的成功给了我们三条重要的启示:第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团队成功的先决条件。第二,卓越的领导艺术是创业团队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三,美好的发展愿景是创业团队成长的不竭动力。

二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创新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带动就业,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创业不能带动就业,是现阶段制约就业的最大瓶颈。这折射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大顽疾。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人才”不少,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企业需求尤其是外企需求的不很多。有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应届毕业生能够适应外企要求的只占一成左右。中国汽车行业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应届大学生最不满意的5项能力是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999年全国教育大会就提出,国民教育要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战略转变。18年过去了,这种转变状况如何呢?不能说没有转变,有转变,但转变的很缓慢,不能令各方面满意。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人才必须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其中,实践的能力,讲的就是动手的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这里提出了建设“三型大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这“三型人才”的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要有知识和技能,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型人才侧重于知识传播,技能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创新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创造。我们现状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没有多大问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体匮乏、供不应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开发造就。

第五段论述:在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三)节集中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发展问题,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一段论述相对集中地谈了人才建设问题,233个字。我认为,这是十九大对新时代人才建设的总体部署。我理解,其中有八层含义。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十九大报告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人才问题、谋划人才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方面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作用。

二是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十九大报告继续强调了这个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以贯之坚持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从党管干部原则中延伸出来的,提出于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至今已有14年了。这次十九大报告,系统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14个基本方略,其中第一个基本方略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是领导一切的,人才工作也不能例外,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必须认真贯彻好中央关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办法。

三是进一步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首次提出,后来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中、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多次重申这个观点。这次党的十九大报告,而且对怎样聚才用才给出了明确指向。报告提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由此联想到他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个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必须把握大势、放眼全球。

四是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我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思是对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确认,是可行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关于人的战略先后有过三种提法: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提“人才资源强国”,2006年提“人力资本强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最后确定为“人才资源强国”,并把它写进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人才资源强国,走的是精英强国之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人力资本强国受制于经济实力,需要雄厚的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强国又受体量大素质低影响,整体全面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把有限人力资本相对集中地投向高层次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精英队伍,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擎作用,实现民族的繁荣昌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过程。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人才强国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需要提速。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是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政策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的关键词是“积极、开放、有效”六个字。必须把握好三个要点:首先,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政策态度必须更加积极,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新意;其次,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透明度要高,公平公正,能覆盖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样子,实实在在。

六是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人才合理流动包括三个要素,即流量、流向和流速。流量,是指人才进出流动的比率,流动人员占全员的比例。流速,是指人才流动的频率,一年中跳槽的次数;流向,是指人才流向何方?就我国人才流动的现状看,流量和流速没有多大问题,总体判断基本正常。主要问题在流向上,逆向流动现象比较普遍。基层向机关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根据十九大精神,要出台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向需要的地方、向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地方流动。促进正向流动,遏制逆向流动。

七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想形成这样良好局面,必须统筹兼顾好人才开发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微观培养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开发的客体是青少年,开发的目的是人成其才;第二个层面是中观使用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单位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开发的客体是全体员工,开发的目的是人尽其才;第三个层面是政策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以及单位组织,开发的客体是全体人民,开发的目的是人才辈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三层面的开发,各级党和政府,各单位的领导和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政策性开发,每出台一项人才政策,出台前都要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发挥政策对于人才成长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

八是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既是制定人才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实施人才政策落脚点。要通过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朱镕基同志担任总理期间曾经讲过三句话: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我们的分配改革不能总是停留在奖勤罚懒上,要转向奖优罚劣。低素质的员工越是勤奋,其破坏性越大,生产出来的次品越多,造成原材料浪费越严重。巴顿将军的人才观认为,聪明不勤快的人可以当总统,勤快不聪明的人是罪魁祸首,既聪明又勤快的人可以当总理,既不聪明又不勤快的人只能当牛做马。我们的分配激励政策必须向优秀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创新团队倾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正确完整的理解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通常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个方面,奖励是激励,处罚也是激励,叫负激励。中国五千年来人事管理,概况起来就是四句话:人事两柄,一奖一惩,以奖为主,以惩为辅。这就是管理智慧,这就是领导艺术。

上一条:新书介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新氛围研究———基于企业研发人员的调查》
下一条:贯彻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难点的分析与思考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