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绪
人才选拔问题是一个世代面对的问题,甚至于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些落后的观念还常常在模糊是非,一些是非曲直还没有理清。观念决定行为,认识决定态度,没有社会观念的更新转变,一系列科学的人才选拔理念就难以正确、广泛、深入、持久地形成社会行为。简而言之,不拘一格选人才必须从“六破六立”的观念更新开始。
破除求全责备、树立人才引领社会的观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想挑毛病太容易了。屈原就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学道理;管理学家杜拉克也认为:“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越显著”。而恰恰就是这些不是完人而又“身怀绝技”的人才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科技的前沿,在改变着历史,创造着历史,引领着社会前进。不管哪一个历史时期,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科技的进步,担当引领角色者永远都是带有英雄本色的人才,古今中外皆如此。无视这一点就必然无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就没有对人才渴求的内在冲动,甚至于还会求全责备。
破除天才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天才论者认为,人才只是左右历史发展的极少数人,他们常常把人才染上一种神秘色彩,甚至于走上了宿命论的歧途。实际上,任何人才都是天赋、勤奋和机遇的结晶。无须把人才神化和异化,人才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无数的事实印证这样一个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经过努力、艰苦磨练和把握机遇,人人皆可成才。
破除自我封闭、树立行行出人才的观念。央视新闻曾对人才的外延这样界定:专家学者是人才,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那些木工师傅、烹调大师皆是人才!我赞同这样的结论。然而,在现实中常常一方面人才济济,一方面又找不到人才,列宁曾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兰夫人的错觉”。事实上,各行各业有人才,各级各岗有人才。就看我们能否打开眼界、转变观念去发现人才,切莫身在“才”中不识才。
破除唯资历论、树立实践造就人才的观念。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关注资历,但不能唯资历。唯资历论者对社会有许多误导:他们以成败论人才,认为胜者王侯败者寇;他们以名望论人才,认为成名者方人才;他们以学历论人才,把文凭视为人才的符号;他们还以阅历论人才,把年龄、经历、经验奉为至上……。且不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且不说老一代革命家风华正茂时如何叱咤风云,单说改革开放以来,在诸多领域涌现出多少个“少帅”!他们或许经历过许多失败,或许学历很低,或许阅历简单等等。但实践证明他们不愧为“帅才”!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敢为人先,他们尊重科学、尊重规律、长于运筹,他们把中华民族又一次推到历史的巅峰!所以,实践造就人才,实践检验人才。
破除先入为主、树立唯才是举的观念。先入为主就是戴上有色眼镜看人;或者未见其人、先有结论;或者违背规律、随意设限,这些都构成了选人的藩篱,甚至于形成选人的不正之风。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派取人、以地取人等等都是失之偏颇的做法。只要德才兼备,其它皆为参照条件,参照条件当然只能作“参照”。不然,就有可能把婴儿和洗澡水一块泼掉,不仅做不到唯才是举,而且在混沌之中埋没了人才。
破除嫉妒猜疑、树立见贤思齐的观念。人才遭妒、自古有之。嫉妒是一种不正常的恨,是人类的一种劣性。许多人容忍得了别人的平庸,却容忍不了别人的非凡。斯大林说过:“有嫉妒心的人,大多是没有出息的人,他们自己无力干出成绩,而又希望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有人晋升了,有人被重用、重奖了,于是,嫉妒、怀疑,甚至打击都出现了。它给人才蒙上一层若即若离的阴影,影响着人才的才能发挥。全社会必须鞭笞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恶习,倡导崇尚进步、见贤思齐,从而使整个社会环境充满理解、尊重和好学的氛围!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