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绪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精神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如意志、情感对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就是说,在人的成才道路上,要特别注意“许多单个的意志”、“人的感情”,即精神力量的开发与应用。而这一切常常以“激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激情的神奇与神圣
激情的作用是神奇的,甚至于是神圣的。因此,激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就非同小可。每一个了解激情、感受激情的人对此毫无疑义。
(一)激情提高人生境界
境界本是一个中性词。境界有高有低,有好有坏。人生境界是说人生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状态。人生境界有各种形式:卑微如涧边之草,崇高如峰间之松;物欲如流水行云,奉献如巍巍泰山;奸诈如荒漠荆棘,坦荡如丽日阳光……。世间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人生境界的百科全书中找到自己的“模型”。只是有人发现有些模型的可恶,便毅然决然地丢弃它,从而另选高尚;有人却灵魂扭曲,视可恶为可贺,向着凄迷孤苦、岌岌可危的悬崖走下去。
何以如此天壤之别?这个精神世界的问题还只有用精神的力量才能作出回答。
1、庸人眼中的人生
幸福,是人人都想追求的,但幸福是一个内外兼顾的人生境界,并不是可以轻易获得的。没有外在的物质保证,固然难以谈得上幸福;而有了大把的钞票,人生也未必就一定幸福。因为人不但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内在的精神生活。
从走出动物界的那一天起,精神生活就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历史早已昭示:人文关怀和经济杠杆一起,构成了人类前行的双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只脚是站立不稳的。然而,目前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单足瘸腿”,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标准,而不追求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层次,要物的现代化而不思人的现代化,要“肉”的现代化而不要“灵”的现代化。以精神文化生活而论,他们沉迷于流行歌曲而不愿花点功夫去欣赏交响乐,喜看色情凶杀小说而不愿接触富有人文深度的文学作品,捧歌星、影星、模特而不敬重思想和艺术大师,想着如何搞钱而不去思考种种人生问题。君不见眼下这些人以种种手段赚得几文之后,俨然富翁,西装领带,挺腰鼓腹,炫己骄人;而精神世界空虚贫乏,几近零点,搞钱之外,所知只剩下个物色之贪以及修坟建墓之类,然而还却一个个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实在当不起推崇,他们是人类的不肖子孙。人生种种佳境,多少美山秀水以及哲学与艺术,爱情与友谊,有人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品味,尽管腰缠万贯,可以呼风唤雨,手段通天,令鬼神效命。然而,高尚的人生境界,高品位的人生享受,却永远与他们无缘。
细想之,又没有什么奇怪,庸人的眼界只能达到如此地步:有钱便醉生梦死,无钱又寻死觅活。他纯粹是个“自然人”。他生活中不仅没有激情令他超越金钱物质之上,也没有起码的精神支柱令他生活丰富多彩。在这种人身上即使植入激情的种子,也不会发芽,因为他们身上缺乏培植激情的养分,这就是理想、文化、道德。他们必须从打基础开始,真正走向生活,而不是再回归动物界。
2、人生佳境的实现
当年莎士比亚以饱含激情的诗笔,为人类谱写了最美好的赞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类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在衣食住行构成的物质世界之外,人类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那实在是大地不足丈其广博,海洋不足测其深邃,万物不足比其丰富,苍穹不足比其神秘,以这样的精神世界去开拓外部世界,确实是触处生辉、著手成春。所以,人类才有如此辉煌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明天。
这是人生佳境,这种佳境又是何以实现的呢?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生命中充满了激情的人们这样回答:人是需要精神家园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如果物质的获取,不能同时带来内心的丰富和充实,则追求愈力,获取愈多,离精神家园愈远。结果必然陷入空虚、孤独和迷惘,最终丧失追求的意义和价值,成为无所归依的精神流浪儿。生命的价值固然包括物质的享受,但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享受,是崇高的人生理想的寄托。所以,我们赞颂当今的经济大潮,但同时,保持着警醒:经济的振兴不能以文化的断裂为代价,物质的追求不能用精神的失落来换取。就是说激情的长河永远不能堵塞。有了激情才能向往美好,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高品位的享受。创造人生佳境的人与仍处于“自然人”阶段的庸夫,其不同之一就在于:前者一面生活,一面追求着思考着;后者仅是生物性地活着,没有精神境界的自觉追求,更不会做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激情催人进入人生佳境,人生佳境又不断产生激情,二者互相促进,形成循环。我们既要善于把握激情,又要善于利用激情促进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
(二)激情催人奋进
人们常把人生比作航船,在乘风破浪驶向远方的航程中,信仰乃是航向,激情便是力量。
激情使我们永葆青春,因为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生于德国、儿时西渡美利坚的赛缪尔·厄尔曼,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凡人,他年逾七旬方始写作,他的《青春》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使人如听晨钟,如闻暮鼓,朝夕自策自奋: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情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灵魂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
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无不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天线降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则垂垂老矣;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这字里行间涌洒出的激情,不知使多少人倾倒,不知令多少人受益。松下电器公司元老松下幸之助慨而言之:“二十年来,《青春》与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铭”。另一名流也极力推荐:“无论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风光,就得拜读《青春》”。匹兹堡钢铁公司日方董事长狄原幸吉披露心曲:“《青春》打动了我的心灵,热情断不可少,得凭青春锐气进行变革”。还有人称:“日本生产率高,有《青春》一份功劳”。甚至有人将此文镶于镜框,摆在写字台上,以资自勉;有人将它灌成录音带,广为销售;有人把它揣在衣兜里,随时研读。
激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促使我们坚持不懈、永远向前。因为在前进中常常有狂风恶浪、或者暗礁险滩;有时为前程渺茫而叹息,有时因风平浪静、月光水色而消沉;有时在静水中停滞,有时在狂涛中退却。此时最需要的是力量,是勇敢,是刚强,而这一切都可以从激情中获得足够的补充。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饥寒交迫,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可红军战士“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人们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开展大生产运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解放战争,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百万雄师过大江”,展示了解放大军的英雄气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新国家,“旗如林、歌如潮”,战天斗地;为了拿下大油田,“乐在天涯战恶风”;为了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车不倒只管推”;为了改革开放,迎难而上,“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所有这些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些令高山为之低头、日月为之逊色的豪言壮语,都是伴着革命的激情而来,在革命的激情鼓舞下而为。
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然而却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然而却还活着。这里揭示的是深层意义上的生存价值。夏明翰牺牲了,可他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至今犹在;焦裕禄同志逝去了,可他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风范永驻人间;雷锋同志倒下了,可他那“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那样残酷无情”的火一般的激情不仅留给了我们,而且传遍了世界。更不要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充满了真理、智慧的思想将会如何光照千秋万代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英烈重臣,虽生命短暂却流芳百世,光彩夺目,正是因为他们人格不朽,精神灿烂,业绩辉煌,光照人间!
追根溯源,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后人不停奋斗的豪情,无不来自民族气节、崇高理想、高尚人格和执著的追求。于是他们才有如此充满激情的感情流露:“与其永恒的平庸,不如瞬间的辉煌!”“鬓染霜,又何妨?”“与其感叹,不如实干!”“工作多变、信仰不变!”“把全部的爱献给伟大的事业!”……正是这种激情,鼓舞了多少人雄心永在、志气长存;正是这种激情,造就了多少人的积极进取、磊落坦荡;正是这种激情,使多少人气冲霄汉、风华永存;也正是这种激情,才激励着无数奋斗者弹奏出永恒辉煌的生命乐章。
(三)激情催人成熟
有人对激情有一种误解,认为激情就是激动,甚至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狂热,是不成熟的表现。持这种观点者恰恰说明了他自身对问题认识的浅薄和不成熟。如前所述,激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山呼海啸般的感情跌宕,也有稳如泰山的深沉;有不加掩饰的光明磊落,也有不动声色的淡泊宁静;有气贯长虹的冒险精神,也有沉默矜持的谨慎态度;有气宇轩昂的理想,也有脚踏实地的平淡……总之,激情造就了用以对待各种局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它是理性的展示,是成熟的标志,谁拥有了高尚的激情,谁就拥有了成熟。
如同对待激情有错误的理解一样,对待成熟同样有各种片面的理解:有人认为成熟即世故圆滑、会搞关系;有人认为成熟是不动声色、神秘莫测;有人认为成熟是明哲保身、模棱两可。实际上,成熟是一种理性的反映,是一个人在认识规律、把握自我的基础上,对人对事恰如其分的处世能力。人的成熟是有智慧、有力量、有作为的表现,是以摆脱自发、达到自为的程度为标志的,是人的行为达到高度自由状态的体现。孔子所言“不惑”、“知天命”、“从心所欲”大抵就是成熟的体现。人生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存在。它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一个社会的存在,除了面对自我,具有自我意识外,又时时处处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世界,与社会、自然以及其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宰自己的命运,肩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两者都极为重要。不能把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发生冲突就视为不成熟,而关键是其在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持的态度:坦坦荡荡? 敢冒风险? 淡泊宁静? 真诚一片? 疾恶如仇? 漠然平淡? 而这一切又无不与激情相连,高尚的激情在胸,便必有成熟练达的行动。
当然,成熟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日积月累,需要从感情到经验,又从经验到理性的飞跃。成熟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由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犯过错误。可见,绝对的成熟是没有的,大多数情况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成熟,有的人在那方面比较成熟。同样,成熟也不是保险箱和万能钥匙,从而保证你时时处处万事大吉、一切顺利,它能做到的,只是能比不成熟的人少走弯路,比自己的不成熟时期更聪明罢了。
成熟是人生希望达到的状态。只要不断加强修养,明辨是非,健全人格,把激情恰当地灌注于行动中,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误把世故当做成熟去追求,人人都可以尽快走向成熟。
(四)激情给人力量
我们知道,激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超常的感情,它到来的时候可以是火山爆发、江河奔腾,又可以是含情脉脉、情深似海。因此,激情可以造就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草木有情,山水有意;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呼唤真诚,排斥奸诈。总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使高尚与正义扬眉吐气,使卑鄙与邪恶无藏身之处。
可想而知,身处激情之中的人对其易于实施教育,因为处在激情中的人们很少私心杂念,甚至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看问题、想问题比较客观、公允,因而对真理与正义易于接受。其次,易于说服,易于沟通。因为这种氛围充满了人情、真情,人人动情。这种情真意切必然带来感情相通、心心相印。这种情况下进行说服规劝的工作,有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再次,易于引发豪情,创造生命的辉煌时刻。因为辉煌的每一时刻都要创造,都要付出代价。平庸者视“无为”为保险,奋斗者以付出为乐事,这种付出要由精神来支持,而激情的氛围则提供了奋斗的豪情。战前的动员、临场的演说、出征的壮行,都是借助激情,创造氛围,给人以勇敢和力量。
因此,激情于个人素质升华,于保持昂扬的奋斗状态,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意义,激情像弥散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不注意它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注意它,它就无处不有。聪明者善于发现激情的火花,并设法把它引燃、放大,用以燃起人生旺盛之火;糊涂者则让激情自生自灭;而愚蠢者则躲避激情之火,生怕烧掉他那丑陋灵魂的遮羞布,宁愿庸庸碌碌地苟活着。
我们希望人人都成为聪明者,让激情为我们服务,让激情为我们带来美好!
二、创造激情、助推成功
清晨,迎着出升的太阳来到天安门广场,聆听着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目送着冉冉升起的鲜红的国旗,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我们屏住呼吸,只感觉全身热血沸腾,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颤动。在那个时刻,我们只感到共和国的存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崇敬和鼓舞,激动的泪花在闪耀,急促的心跳在加剧,一股不可遏止的激情油然而起……。
如若换一个时间,如若换一个地方,如若换一个内容,此情此景便决不会出现,这就是环境创造激情的特定条件。激情是如此神圣,激情是如此重要,而激情又可以创造出来,真是上苍作美、人类有幸。那么,如何创造激情呢?
(一)憧憬理想
夏夜,我们凝视着神秘的太空,看那弯月像一只小船似的从东方托起,缓缓划过缀满繁星的天际。此情此景常常引发我们联想:这浩浩天幕,不就是一片博大的生命之海吗?船在海中航行,驶向胜利的彼岸,人在生命旅程中搏击,实现着憧憬的理想。
前方是岸,船儿前进才有希望;人有理想,生命才能闪光,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赞颂理想、倡导理想、追求理想。因为理想给人以力量。张海迪发觉自己是颗“流星”时,曾经想到过自杀,而当她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之后,她改变了生活态度:“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她不再悲观失望,在高尚的理想面前,她一方面有意识地通过英雄形象激励自己,一方面严肃认真地探索生活道路。她面对疾病11次大反复、4次施行大手术、躯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的现实,充分利用自己的“两只手和一个好脑子”。她从自己疾病的痛苦推想到别人疾病的痛苦,以此为发端,立志学医。她没有把青春的时光花费在对个人不幸命运的哀叹里,而是分秒必争地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她不仅学医学,而且学文学、学音乐、学书法绘画、学多门外语、学无线电修理。她在事业的理想中找到了精神力量之源,用不懈的追求找到了人体代偿性弥补缺陷的办法,从而达到双手的延长和生命的延续。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张海迪的实践便是铁证。
理想还给人以激情。因为追求真理需要付出、需要勇气,且不说过去追求真理曾使人们遭受封建神权的残酷迫害,且不说革命先辈为追求真理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和磨难,单就它无情地占有你全部的光阴,使之“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也的确是一个莫大的代价。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志士的决心。追求真理、为理想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置常人的舒适于不顾,乃至九死而不悔。那执著不二的精神,奏出了人类文明史最壮丽的乐章。古代一位炼金家曾说:化学家是非常奇怪的一些人,被一些狂热的冲动所驱使,在烟雾和蒸气、煤灰和火焰、毒害和贫困之间寻找他们的乐趣;即使在这些不幸中,他们“仍然生活快乐,甚至宁死也不愿和波斯国王换个位置”。这是对追求理想的高尚行为的一个绝好的刻画。在浩瀚无垠、不可穷尽的宇宙之中,对理想的追求非到这种执迷不悟的程度,方能产生灵感、引发激情、升华人格。鲁迅曾在《过客》中揭示了这种人格——坚韧地追求,无须成功与胜利的保票,即使前边是荒坟,也照样往前走。加拿大著名医生班廷曾说过:最大的快乐不是在于占有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座右铭是: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期望一定成功。可见,追求、理想在这里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追求愈坚,激情愈烈。
理想又给人以勇敢。因为追求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它坎坷不平、蜿蜒曲折,有峰峦沟壑,有荆棘枯藤,有洪水猛兽,有风雨雷电,还有流言蜚语、明枪暗箭……躲避既不是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不向困难让寸分。事实上,充满了理想的人总是拥有超过常人的胆识,那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那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又常常使困难变得渺小,而最终的胜利归于敢于奋斗者。
这里,我不禁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起创建大漠深处原子城的英雄们。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高谈阔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可没有这东西,人家就拿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10年功夫完全可能。于是,几员能征善战的虎将被召到北京。一个半月之后,解放军核试验场区勘察大队踏上了西出玉门关的征程。
沙漠、瀚海,可怕的地方。本世纪初,一位探险家说过,人在这里是无法生存的,早已被沙漠掩埋的楼兰古城就是明证。可是,革命人不相信这些!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点将,一批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提前回国,住进了戈壁滩上的地窝子,一些专家、教授也云集在沙漠戈壁;几万建设大军“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这里安营扎寨。他们平地挖坑,苇子盖顶,戈壁滩上出现了一个“地窖城”;没有菜吃,野菜、榆钱、榆叶成了代用品;比金子还宝贵的水是从几十里外的孔雀河弄来的,又苦又涩,不管吃什么,拉下来的都是又黑又稀;罗布泊的天气复杂多变,五级以上大风每年刮150多天,夏天酷热,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冬季奇寒,滴水成冰。在这样的条件下能生存下来就堪称弥天大勇!何况还有天灾人祸,三年的自然灾害,使进入罗布泊的唯一一排白杨树的树叶和树皮全被吃光,我们的建设大军人身浮肿,仍在生与死的交界处奋战不息。苏联的背信弃义又在技术上给我们制造了种种难题。谁能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竟是用手摇计算机计算数据的,当年发射第一颗原子弹的103米高的铁塔竟是使用了近乎原始的方法矗立起来的!谁又能知道,当苏联把关键技术撤走后,我们的科学家是付出了何等的勇敢和智慧来弥补空白的!
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回答是简单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为祖国、为科学献身。”这就是那个年代、那些英雄们的公德。为了祖国和科学,几十万人演出了一场波澜壮阔、震惊世界的民族英雄剧。
崇高的理想竟是如此催人奋进。我们要创造激情,就要首先树立理想,并且勇往直前去把理想变为现实。于是,激情便产生于这一过程之中。
(二)热爱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这是热爱生活的人的赞美;生活是痛苦的,这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者的呻吟;生活是一场梦,这是虚无主义者的无可奈何;生活是一场戏,这是“游戏人生”者的玩世不恭。总之,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同是一个人,由于情况的变化,对生活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客观地讲,生活既是美好的,又是严肃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将给你什么样的回报。这不是因果报应,更不是“天人感应”,而是人类自身驾驭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的壮举为我们带来了多彩的生活,太平盛世使我们置身幸福的海洋,沸腾的生活燃烧着我们沸腾的心,火热的生命里处处充满了激情的火花。这就是今天的生活。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激生活。这才是人类生存状态中一种积极的情绪反映。这种热爱与感激是“润滑剂”,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它是“美容师”,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装点生活的氛围;它是“兴奋剂”,可以激越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士气;它又是“催化剂”,可以激发人们建功立业、创造人间奇迹。日本“松下”从几个人的手工作坊起步,几十年如一日为之奋斗,“松下”对于同仁、对于合作者永远呈感激之情,正是他的真诚和感激成就了一桩具有世界影响的“松下帝国”事业。台湾同胞李志仁先生为贫困、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捐巨款建造了十几所学校,有人不解:把钱捐在名山大川尚可提高知名度,捐在这些地方纯粹是“拿钱冒水泡”。李先生却充满深情地讲:我不是施舍他们,是深深地感激他们。那里的人民不贪享受,不弃穷乡僻壤,世世代代恪尽职守,苦做苦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一代又一代子孙。他们本土难离、眷恋家园。我感激他们,是他们在为我们的国家守卫着这片疆土;我要让他们的孩子有机会学习文化、增长本领,把这片还相当贫困的地方建设得更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我们得到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大地的赐予,人民的厚爱;我们更得到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思想解放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世界人民对我们的赞誉;我们还得到了同志友谊、朋友关心、父母亲情、天伦之乐。生活给予了我们一切,该得到的我们都得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激生活,我们知足知乐。剩下来的就只有我们向生活的回报,这个回报的起点就是热爱。热爱生活才能以火一般的情怀对待生活: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高山,热爱大海;热爱阳光,热爱鲜花;甚至于热爱辛劳,热爱磨难;热爱坎坷,热爱失败。尽管生活中会有风风雨雨,生命里程中也有曲曲折折,我们同样把它看成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份赐予。因为没有苦难,没有挫折,我们绝难享受到真正的淳厚与甘甜;没有失败,没有曲折,我们就难以体验到成功的惊喜与欢乐。有朝一日,当我们辛劳一天之余,当我们丢下工作中的矛盾静思之际,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大量“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带来的烦恼刚刚抹去之后,当我们在说不尽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感情波澜稍加平息之时,我们面对生活仍然是充满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仍然像流水般的倾泻。那时,我们就有理由宣布:我懂得了生活,理解了生活,生活是一种享受!我感激生活,热爱生活,生活是一种创造!
(三)创造环境
环境对激情的引发是最直接的因素。每当我们唱起《国际歌》,“英特那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豪情就禁不住使我们血如泉涌;当我们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之音,又多少次使我们胸中涌起感情的波涛,恨不得立刻与恶势力拼个你死我活。一支歌竟是如此感人肺腑,不仅是因为词曲悲壮,还因为特殊的气氛和环境。因此,不仅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歌,学校也有校歌,工厂有厂歌,运动会有会歌,就是联合国也有自己的国歌。这支独特的国歌是美国诗人H·J罗梅于1945年根据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相逢》谱的主题曲《相逢之歌》重新填词而成的。其歌词是: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
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
奋起解除我国家束缚,在黑暗势力压迫下人民怒吼,
声发如雷鸣,光阴如水流般无情。
太阳必然地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
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
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
携手并肩。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歌曲是感情的抒发,是意志的挥洒,它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一个充满了激情的环境里,常常是一曲之后泪满衣襟,就是这种感染力与我们心声发生了共鸣。
同样,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创造环境的作用,当我们吟诵“一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时是何等的惬意;而“风萧萧兮易风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是多么悲壮;“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使我们倍感塞外苍穹的壮观;“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给我们带来一丝凄凉和惆怅。毛泽东的诗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带给我们多少激情与美的享受,那“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绝句又如此陶冶情操,使我们人格升华。
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欣赏一幅高雅的绘画,看一场好的电影,听一支格调非凡的歌曲,吟诵一首壮丽诗篇,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鼓舞、心灵的激荡。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以某一事件为背景或在集会的场合等)又可以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教育。这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之一。
我们还可以通过现场和实物进行环境的创造。一块普通的红绸布是没有政治意义的,可当把斧头镰刀绣上之后,就是一面党旗,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她下面宣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当把五星绣上之后就成了一面国旗,所有中国人在她高高飘扬的宏伟中感到了祖国的威严和至高无上,外国人也从她光彩夺目的气势中感到了新中国的存在和强大。同样,当我们走进圆明园,置身在那片大火之后的乱石之中,一种奇耻大辱的感觉令人不堪回首,一种对侵略者的仇恨令我们切齿,恨煞国贼和洋人为中华民族留下的这抹不掉的历史遗憾。此时,只有此时,我们才可能产生这样的感情,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千差万别都隐去了,只剩下一种共同的爱国激情和对敌人的仇恨。《中国青年报》1994年11月7日第1版评论,题为《且说英雄瞬间成》,说的是一位青年船工在湘江大堤即将决口的危难之际,将两条水泥船沉到堤口一事,就是环境创造了英雄,当然他之所以能在瞬间成为英雄,是他长期磨炼的道德反映。孟子说:人皆可以为舜尧。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的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那么,这个“有一天”何时到来?显然,一旦环境具备,英雄便会产生。我们应该珍惜这一英雄的火种,让它常燃不息,通过平时的准备,让它在某一瞬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利用实物进行的环境创造更加直截了当,也更加现实可信,人们所激发的感情会更加真挚。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帝国主义用来屠杀中国人民的凶器;我们走进“万人坑”,看到那被杀害的中国人的累累白骨,都将激起我们何等的愤慨!同样,当我们看到当年缴获敌人的件件武器,看到被我击落的美制U—2型飞机残骸,心中又该是何等的痛快与自豪!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工业农业、金融财贸等等一系列成就,心中又是多么激动与自信!
当然,环境的创造还包括对人的心理环境的创造。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与一个颓丧无聊的心态对外界环境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前者是积极地接受和改造,后者则是心烦意乱,视美好为草芥,不加珍视、毫无激情。因此,心理环境又可影响外界环境。
总之,万物之灵的人类创造了环境,又通过环境影响人类自身。这就是创造激情中环境创造的意义。
(四)博学审问
知识是创造激情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的人会被那千古名句而感染;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头脑会为一曲《梁祝》而激动;一个不懂科学的人会为环境污染而担忧。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一个文盲也可以经商,但他只看到了倒卖的矿物的商品价值,而看不到矿石美丽的色彩以及它丰富的内涵。因此,自古以来,人们把热心学习、崇尚科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而发扬。汉代刘向说:“且夫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则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则不若狂。”刘向在此道出了一条真理:学与“闻”、“见”、“言”、“智”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今天,这些道理已是常识。
然而,在学习的重要性问题上,虽是常识,可从古至今仍有不少认识上的谬误。其一,把学习作为进入仕途的阶梯和捞取个人荣华富贵的资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汝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二,鼓吹读书倒霉,还是不学为好。苏东坡就曾发牢骚:“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还有人感慨:“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其三,现代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写歌的不如唱歌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写书的不如卖书的”等等,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自己不学,还怂恿子女中途退学。郑板桥说得好:“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他没有说出来,这就是博学之后人的精神变得富有,眼界变得开阔,大脑变得聪明。因此,“富有莫过于知识,贫穷莫过于愚蠢”。所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把知识、精神视为富有的尺度。显而易见,前面那些言论不管出于什么背景,都是谬误。
在创造激情中,之所以如此强调博学审问,还因为激情不是想拥有它的人就可以拥有的,高尚的激情更不是轻而易得的。人们只有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才有可能使认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在平常人、无知识的人看来平淡无奇之处,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则可洞察其中奥妙。有了知识,才有可能兴趣广泛,从而发现更多的灵感与激情的火花;也才能较多地接收外来的信息,从而激发感情。而没有知识的人对外来信息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无法理喻,表现出一种茫然失措、不知可否的愚昧状态,又谈何激情呢!因此,荀子在《劝学》中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昏昏,都是指专心致志、思考不杂,一心一意地去学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这些话,都是意在鼓励博学审问、勉人虚心。
当然,我们从创造激情出发强调学习,决不否认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学习科学就要为振兴祖国的建设事业,这是决不含糊的。然而,从管理的角度,从创造环境、创造激情的角度同样毫无疑义地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就要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亦然是激情澎湃——我一直是满怀着激情而介绍激情的!珍惜它吧,它会使我们一生充满美好!保持它吧,它会永远伴你成为一个高尚之人!创造它吧,它会帮你创造出理想境界所要达到的一切!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