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018年03月26日 09:01  点击:[]


张体勤

加快培育和汇聚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主动选择。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化的意见》。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来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转型升级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在随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会议上,履新的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提出,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把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

一、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内涵

(一)发展培育新动能

新动能覆盖一二三产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智力、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既包括新产业带来的新兴经济活动,也包括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形成的新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新动能可具体表现为:作为新动能核心的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应用衍生大量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业态以及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等。

发展培育新动能,一是必须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也要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二是要推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把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大力补上短板,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更高水平上供需结构的匹配和优化。三是不仅立足国内市场,也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空间。

(二)改造提升旧动能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除了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之外,还要积极运用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传统产业在与新动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体而言,可从升级传统产业、优化要素配置以及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三个方面实现对旧动能的提升改造。第一,升级传统产业。目前,我国仍有大量企业只是挣取小部分加工费,价值提升空间巨大。只要切实做好产业升级和产品提升,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第二,优化要素配置。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如果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消除人力资源在地区间、行业和所有制间的配置障碍,可以在不增加其他投入情况下,使我国GDP提高8.0个百分点左右。第三,加强对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改造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新途径,能极大地提高各方面的经济效率。

(三)强化推动制度创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应立足于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优化服务、融合发展、底线思维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构建形成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从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激发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活力、强化支撑保障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完成具体任务措施。近期要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着力破除制约新动能积蓄壮大的制度障碍,中远期则要从基础做起,全面夯实科技、人才、设施和市场等支撑条件。

二、充分认识新旧动能转换与人才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发展的基础作用

一是需求牵引效应。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需求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在资本劳动比不变的情况下,将为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新业务、新产品、新机构不断涌现,这在客观上拓展了生产经营范围,增强了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扩大了对人才的就业需求,推动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二是承载保障效应。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突破、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的衍生以及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将为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新动能产业在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及劳动报酬等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独特优势,良好的产业环境将有利于留住、用好高素质人才。

三是集聚融合效应。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基于规模优势的新动能产业集聚地,可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酬期望,从而引导外部人才向极点城市流动、集聚。新动能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在竞争加剧、业态饱和和周边区域人才需求等因素影响下,极点城市的相关产业向周边扩散又会推动人才向外围流动,从而带动人才的整体性发展。

(二)人才发展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

一是支撑服务效应。新动能产业发展需要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资源,人才资源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新动能转换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都是由人完成的,新动能产业人才比一般人力资源拥有更高水平的知识和能力,对关键性业务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在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高素质人才将是打开先进生产力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所在。

二是创新驱动效应。“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力资本将直接作用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不仅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擅长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这些特征恰与新旧动能转换对创新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随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将有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动能加快积蓄和蓬勃发展。

三是资源配置效应。人才是产业中各种资源的使用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人才发展层次越高,资源配置能力越强,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也越高,这反映了人才发展对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直接作用。间接方面,人才主导非人才资源的流动,人才发展给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相对成本及更高的产业利润,而较高水平的利润又吸引社会上各种资源向相关部门集聚,为新旧动能转换创造了条件。

三、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指引,培养高素质人才

适应新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推动政府支持方式从选冠军向培育产生冠军的政策转变,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政策,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新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对基础科学、共性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投入,加快突破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方面的人才培育投入,为新动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高等学校应围绕专业链对接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链、创新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突出素质能力培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新旧动能转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无缝对接。

(二)围绕释放人才活力,完善人才集聚流动机制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高等学校众多,科研机构云集的教育科研优势,积极建立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集聚高地,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集聚平台,积极营造特色鲜明的人才集聚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平台化改造的机制,打造创客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全面评估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取消现行各种限制人才流动的政策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法,破除制约高素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认真解决好海外回国(来华)人才办理户籍、投资置业、签证居留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引进人才提供高效率的相关服务。

(三)着眼于人才资本产权实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资本产权实现是人才的根本需求,确保人才资本产权实现是激励人才的根本所在。人才资本产权实现具体表现为人才对人才资本的合理收益权、自主使用权以及自由支配权等权益得到有效尊重和实现。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理论研究,积极完善顶层激励制度设计和创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创新性政策,规范人才资本产权实现制度建设,着力解决人才资本产权合理参与成果收益分配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出一条有时代特色的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和基于人才资本产权实现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之路。

(四)加强人才文化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跨界融合”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加快塑造强大的包容性和创新创业基因,弘扬敢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为发展注入开放、包容、多元的核心文化;另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突破科研院所和学科管理限制,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基地,着力推动跨界融合的颠覆性创新活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仅致力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硬环境,包括户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出入境管理、科创资金扶持等。同时深入完善人才软环境建设,优化人才事业发展环境、合作竞争环境、合理流动环境以及学习和培训环境等。

 

(作者为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端智库人才入库专家)

上一条:从大人才观看人才开发的新界定
下一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解悟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