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从山型人才看人才开发的复合性

2018年04月09日 09:02  点击:[]


薛永武

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山型人才”。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不但大大加快了,而且产业结构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拓展,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开发,才能够满足新的产业结构的需要。在笔者看来,在开发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开发全新的“山型人才”。所谓“山型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人才,是对以往人才模式的借鉴与超越。以往的人才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镙丝钉型与万金油型人才”、 “T型人才”和“π型人才”。

一、镙丝钉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知识分子搞专业被视为“白专”道路。由于片面倡导“镙丝钉”精神,组织人事部门通常把人才视为一个万能的“镙丝钉”,哪台机器需要,就往哪里安。结果,“镙丝钉”普遍成了“万金油”,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镙丝钉型”,实质上是片面强调了人才的思想素质,即奉献精神和服从精神,但相对来说,忽视了人才知识与能力的纵深发展,因而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较大的宽度,但是缺乏必要的深度。

二、能力单一型

“能力单一型”主要是指一些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人员或者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前者具有纵向而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缺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外,其他领域几乎一窍不通;后者则是只掌握了一技之长,具有某种技术能力,也许是技术能手,但除了自己擅长的一技之长以外,其他技术也基本上是一窍不通。对于“能力单一型”的人才,如果能够适才适所,则具有用武之地,但往往因为能力比较单一而难以进行必要的职业迁移。

三、T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人才学家发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有的有宽度、无深度,有的有深度、无宽度。前者形似一条横杠“—”,主要表现为“博”;后者形似一条竖杠“︱”,主要表现为“专”。这两类人才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主要体现为博与专的矛盾。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两类人才应该很好地互补起来,做到博与专的统一。“T型人才”实际上就是在融合“螺丝钉型”和“能力单一型”两种人才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意思是把“T”倒过来,构成“⊥”的形状,意味着人才具有宽基础,有专长,就是要培养博与专相统一的高级专业人才。王通讯先生非常重视培养“T型人才”,他把培养“T型人才”“看作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一个重要对策。”(1984年3月21 日《光明日报》)“T型人才”的优点是具有宽基础和一技之长,但不足在于仅有一技之长,有时难以适应日益多变的复杂社会。

四、π型人才

“π型人才”是在“T型人才”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复合型人才。意思是把“π”倒过来,其基本含义是宽基础,专长呈双峰结构,即有两门专长并驾齐驱,形成“双峰”。这种人才模式与“T型人才”相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π型人才”在人才史上屡见不鲜,柏拉图是哲学家,又是美学家;康德是天文学家,又是哲学家和美学家;瓦雷里是诗人兼哲学家;萨特是作家兼哲学家等。人才史上,许多杰出人才都是“π型人才”,其优点是容易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灵感。

T型人才”和“π型人才”虽然各有合理之处,但都有两点不足:第一是表述不准确,很蹩脚,需要把这两个字母分别倒过来加以说明,否则让人难以理解,因此,显得牵强附会;第二,这两种人才模式在结构上都不够完善,“T型人才”只有一技之长,显然不符合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而“π型人才”虽然符合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但又没有凸显人才主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人才开发需要和呼唤一种新的“山型人才”模式。

五、山型人才

“山型人才”这个概念,最早由薛永武在《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一文中提出。(见《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希望》,长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所谓“山型”人才,顾名思义,即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像一个“山”字型。在“山”字中,中间的“︱”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主要专长;“L”中的“I”和“山”字最后一笔“I”代表主要专长的双翼;“L”中的“_”即“山”字的底部,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宽基础或基本能力。整个“山”字型意味着人才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有一门主要专长,同时还围绕着主要专长,具有两门次级的专长。这种“山”型结构颇类似古代作战的队形,有中军的主力部队,有双翼的左右护卫,还有后边的援兵。这种结构稳固有力,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左右可以转换,能形成整体的合力。因此,在开发“π型人才”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开发“山型人才”。与“π型人才”相比,“山型人才”是一种超“π型人才”,也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人才。

“山型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的形象显现。“山”本身是一个象形字,用于人才模式上,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形象显现,是一种新型优化的复合型人才。它不同于“镙丝钉与万金油型”,也不同于“T型人才”和“π型人才”,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强调一专多能,其实质上也是“山型人才”。“山型人才”作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集中、准确的概括和反映了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特征,也是素质教育的理想指向和形象显现。当然,“山型人才”中的“山”,并非静止的,也不是固定的和僵化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山”可以有泰山之雄伟和壮美,也可以有黄山之秀丽和优美;自然界有大山,也可以有小山;自然之山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我们运用以类相动和心物同构的原理,就不难发现,我们用“山型人才”来说明全新的人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和山的同构性。

“山型人才”需要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高度优化组合。“山型人才”的特点是宽基础,像大山一样厚实,同时又具有多种能力,即“双峰”围绕着“主峰”,形成一种立体的山峰结构。为此,从人才开发角度来看,要培养“山型人才”,就必须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过去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固然有点重理轻文,揭示了数理化的重要性,但它也说明了数理化之间学科的密切关系。同样,从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来看,文史哲三者不分家,这也是人们的共识。以数理化与文史哲为例,就可以看到“山型人才”的特点,比如在数理化中,如果大学生以数学专业为主,就可以以物理、化学为辅;如果以物理为主,则可以以数学和化学为辅;如果以化学为主,则可以以数学与物理为辅。以文史哲来说,如果以文学为主,则可以以历史与哲学为辅;如果以历史为主,则可以以文学与哲学为辅;如果以哲学为主,则可以以文学和历史为辅。数理化三者的相辅相成与文史哲三者的相辅相成,各自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使人们可以左右逢源,融汇贯通,打通数理化之间的联系,把文史哲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大学生在所学本专业为主攻方向的同时,还要找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系非常密切的另外两门学科,使其形成主攻专业的双翼即“双峰”,以与主专业(主峰)形成互补之势。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据统计,中文系约有50%的学生认为哲学、历史在中文学科中的地位“很重要”,4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由此可见,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能得到中文系多数学生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他们形成“山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作为“山型人才”的基础,当然必须宽厚。具体来说,我们要成为“山型人才”,首先必须先学会做人,要具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的人文素养;其次,要培养各种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基本能力,有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条:论人才才能三态关系特征的现实意义
下一条: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及对策(一)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