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8 王文姮 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能够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19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牧师、神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对大学的功能这样定义: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是学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真理的社区。纽曼指出,所有的大学都是教学机构,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播与延伸而非发展”。“在教学与研究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纽曼对大学功能的概括,成为大学的箴言信仰,直至今天,不管大学怎么变化,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有所强化,但对提高质量投入的资源与精力不足、教学的中心地位还不够明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释放创新活力的人才需求等等。因此,当下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顺势而为,积极作为,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功能。
一、把创新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动力
知识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层次推进,都是以大学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的自然逻辑展开的。尤其是在当代,知识的发展日益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先导,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与动力。每个人都将学会在信息海洋里自如来往,具有极强的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不断获取新知识。创新不再是少数科技精英的专利,而成为更为广泛的大众参与,不仅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同时也使社会成为一个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成为一个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常态的社会。高等教育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整体迅猛发展,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未来知识社会将是更加难以预测。能不能制订符合时代趋势的战略和策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能否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归根结底在于大学能否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预测的新特征,培养能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大批人才。当前,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发挥现有创新能力,对人才要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多出成果、增强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直接支持;二是深化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三是以创新的思维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使教育的理念、规模、结构、治理、公平、国际化等诸方面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把协调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协调:一是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协调,二是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等方面的宏观协调,三是与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微观协调。
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要求,目前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要依据理论与实践,从战略方针、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对策措施,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公平的宏观协调,都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高等学校内部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等诸多关系的微观协调也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从单一教学功能到教学、科研并重再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越是要重视教学质量。目前我们还面临着人才培养不平衡、教育质量亟待全面提升等现实问题,也需要以协调发展的理念去应对和解决。
三、把绿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特点,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设“绿色专业”,特别要注意加强地球、资源、环境、海洋等方面急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二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绿色教育”,把绿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中,打造绿色教育理念下的绿色课堂,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较高知识和能力,又热爱自然,强绿色工业文化理念的新型人才;三要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培养学生绿色习惯,使他们成为绿色文明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四、把开放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内容方面,应该坚持“双轮驱动”,要坚持国际视野和中国道路相统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学会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处、互学互鉴;要在合作中加快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实质等效,在国际交流中让世界听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好声音。具体做法,一方面是拓宽视野,追求多元化探索。高校积极走出去,有条件可以采取“双元制”办学模式,搭建互通平台;另一方面,加强结合,坚持本土化改造。如在课程内容上,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融入中国元素,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精粹,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构建中国文化传统,发扬高等教育养护文明的功能,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持请进来,遵循“博采众长,自主创新”原则,有选择地吸收国外优良教育模式和体制,并在办学实践中,强化与自身的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设计相结合,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因校制宜,坚持进行本土化改造。
五、把共享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群众关心的、惠及千家万户的大事情,在招生入学、培养过程和就业等三个环节上必须体现公平和共享的要求。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招生要阳光、透明,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求学需求;培养要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制度设计、学科设置、专业设置、考评方法、管理方法等,体现学生第一的理念,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成长放在第一位,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把满足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求实钻研的态度和负责任的人格;就业环节应体现学校和政府的服务功能,使人尽其才,人才得其所用,发挥出最大效能。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一定能营造出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