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夯实乡村振兴人才之基

2018年03月09日 11:29  点击:[]


2018-03-07    司江伟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2期

 

 

(河南永城市鼓励乡村技术员搞发明创造,他们改善的农机装置,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效率。)

春潮涌动万物苏,大地歌欢草木新。


着眼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的农村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


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最近相继召开,为乡村振兴筹谋发展大计。



乡村发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精准判断。


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国家统计局及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我国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依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国家面临诸多问题的总病根。


城乡常住人口差异。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1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水平差异。201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2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它的2.72倍,而且农民收入增长的后劲严重不足。


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城镇接受高中、中专、大专以上以及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近3.4倍、6.1倍、3.4倍、43.8倍和68.1倍。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农村初中文化及以下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91.7%,远低于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水平(基本在高中/职高以上水平)。


城乡医疗水平差异。虽然我国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医疗资源差距仍然比较大,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5倍左右。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乡村不能缺席。


“当前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


人才缺失: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在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前提下,城乡间人才流动更多地表现为乡村人才及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能读书、会考试的人通过高考进入城市,有头脑的、有力气的人进城经商、务工。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放弃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有人戏称我国驻守乡村人口为“386199”部队(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这种农村人口结构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失去内在的动力。


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素质、结构、效能等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农业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接近1900万,但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足5%。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年青后备力量缺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问题严重,农技人员学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县乡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急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扶贫的需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农业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尚未推开,以推广业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准的农技推广人员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招人难、留人更难”的情况还较为突出。

 

 

(安徽歙县大学生回乡创业,种植石斛盆景)

要破解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补齐乡村人才缺失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做好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同时要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合理流向乡村,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突出关键:培养和造就乡村本土人才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不动摇,让其有切身的参与感,让农民成为改革红利的主要受益者。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提出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系统谋划,培养和造就善于致富带富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农业部人事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介绍,农业部将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学历提升工程”,为乡村培养一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创办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民为重点,创新培育机制,强化能力素质培训、生产经营服务、产业政策扶持等,帮助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生动实践中快速成长;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村级等五级乡村本土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不断扩大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规模,实现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另外,还可以实施“乡贤人才凝聚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村级乡贤组织,凝聚乡贤人才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在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


在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继续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统领,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


鼓励和引导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国家应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各类组织与乡村经济组织、个人以资金参股、贸易合作等形式,发展高效绿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等。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开发、承包经营、投资入股、成果转让、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等形式,从事农技推广或产业化经营活动,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科技服务谱写新时代农村振兴新篇章。


鼓励和引导人才到乡村奉献才智。做好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才支援乡村建设的政策引导,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完善配套和激励政策。鼓励城市离退休科技、卫生等人才通过咨询服务等形式到乡村发挥余热。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开展人才、科技共建活动,动员广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服务。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一线的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者评奖,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可以破格。继续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三支一扶”等人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工作或提供服务。


千帆竞发风正好,万马奔腾大运通。不久的将来,广袤乡村将因为更多人才的到来变得更强、更美、更富,广袤乡村也会成为更多人才的逐梦空间。

上一条: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人才研究
下一条:坚持新发展理念 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