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打造山东乡村振兴人才高地

2018年05月25日 17:52  点击:[]


司江伟  张浩天 

着眼于补齐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山东的同志再接再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的重大部署,为山东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列明确了指针,也为新时代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及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发展:制约山东走在前列的短板

近年来,山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生态山东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但是,与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相比,山东农村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实现乡村振兴面临很大压力。

据山东省2017年年鉴等统计资料显示:

-----山东城乡常住人口差异。2016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为9946.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076.13万,城镇人口5870.51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59.02%。

-----山东城乡收入水平差异。201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12.1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54.1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的2.44倍。

-----山东城乡消费水平差异。2016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495.3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518.9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人的2.26倍。

-----山东城乡社会保障差异。2016年山东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9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596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7.7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3806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是城镇的7.05倍,年人均保障标准是城镇的0.63倍。

-----山东城乡教育水平差异。2016年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初中文化及以下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比为91%,远低于城镇居民受教育水平(基本在高中/职高以上水平)。

-----山东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差异。2016年山东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计达77050个,城市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虽然为2019个,但其床位数却有400077个,卫生技术人员为40789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72904个,但是床位仅有115894个,卫生技术人员为183058个。山东医疗服务资源过多集中在城市大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山东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在山东全面建成小康征途上,受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人群仍然是农民。这些数据也表明,乡村发展也成为制约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征途上走在前列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因此,要高度认识乡村发展在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实施山东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再创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切实打造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

人才问题:制约山东乡村发展的瓶颈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近年来,山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主要农产品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而且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这其中,农业农村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乐义将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技术向全国推广,使全国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制约,山东在农业农村发展上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优势不足的背后,是山东农业农村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效能以及在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欠缺。

据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及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山东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严重不足。2016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科教机构拥有科研人才仅8000多人,其中有院士3人,高级职称2800人,博士1700人,农技推广人员2.9万人。同时,全省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为220万左右,约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8%。

-----山东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2016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未上过学的占6.2%,小学文化的占31.4%,初中文化的占53.4%,高中或中专文化的占8.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

-----山东乡村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欠佳。2016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532.2万人,占19.3%;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225.2万人,占44.5%;年龄55岁及以上的998.0万人,占36.2%。

-----山东乡村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欠佳。2016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种植业95.6%,林业1.2%,畜牧业1.9%,渔业0.7%,农林牧渔服务业0.6%。

-----山东农业农村人才进步贡献偏底。“十二五”末山东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8%,与国内发达省份差距明显。同期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以上,广东省达62.7%,江苏达66.2%(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从总体上看,山东乡村年青后备力量缺乏,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紧缺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扶贫的实际需要。另外,在工作机制方面,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农业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尚未推开,以推广业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准的农技推广人员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招人难、留人更难”现象比较明显。这些数据和现象表明,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山东乡村发展乃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因素。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破解山东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的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关键在于补齐乡村人才缺失的短板。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使山东走在全国乡村振兴的前列,就必需构筑起支撑“前列”和“样板”的人才高地。

人才队伍:支撑山东乡村振兴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五个方面对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彰显了人才队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乡村人才旺,就有乡村产业旺。产业兴旺,就要发挥广大生产型、经营型以及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第二,乡村人才美,就有乡村生态美。在生态宜居,就是要广大生产型、经营型以及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发展绿色产业,搞好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第三,乡村人才新,就有乡村风尚新。乡风文明,就要广大社会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

第四,乡村人才强,就有乡村治理强。治理有效,就要发挥广大社会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以“村官”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人才,是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者,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是乡村治理的执行者,对乡村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第五,乡村人才富,就有乡村生活富。生活富裕,就要求先富起来起来的生产型、经营型以及技能型农村实用人才,对群众在资金上支持,在技术上帮带,在市场上引路,发挥辐射作用以带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哪个村有了种田能手和科技带头人,哪个村的粮食产量就高,农民收入就高;哪个村的经纪人多,哪个村经济就繁荣发展,农民收入就增加;哪个村二三产业发展,哪个村就富裕。

按照国家对人才队伍的分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可分为两类,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山东乡村振兴的人才高地,是指山东要在五个维度上,形成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比较优势,即数量足、质量高、结构优、效能佳和工作机制活。与之相对应,要构筑起支撑山东乡村振兴的人才高地,就是要针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扩充数量、改善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创新工作方式与机制。

突出重点:造就和开发乡村本土人才

实施山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应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系统谋划,培养和造就善于致富带富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第一,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学历提升工程”。依托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高中,从本土的中考、高考的农村生源中选拔适合的人选,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或定向就业、专项奖学金等方式,为乡村培养一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人才。

第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创办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民为重点,创新培育机制,强化能力素质培训、生产经营服务、产业政策扶持等,帮助职业农民在农业现代化生动实践中快速成长。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及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蓄水池”作用,多方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第三,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村级等五级乡村本土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不断扩大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规模,实行各级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实现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全覆盖。通过“结对子”“以一带一”等方式,由本土带头人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传授给村民们,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第四,实施“乡贤人才凝聚工程”。由乡村当地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退离休老干部、复退军人、经济文化能人等组成的乡贤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可以依靠的有生力量。在建设好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前提下,应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扶持,积极培育和发展村级乡贤组织,凝聚乡贤人才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在教化乡民、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基层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方式:鼓励和引导外流人才回归乡村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大量的乡村人才及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了乡村人才的严重流失。外流人才回归乡村,是振兴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可通过以下方式,鼓励和引导乡村外流人才回归: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和舆论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促进乡村人才回流。

第二,实现双向对接。乡村两级要深入摸排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状况,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通过召开招聘会、发短信和打电话等方式,向技能对口的外出务工人员发布就业信息。同时,也可根据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等情况开设专题培训班,对外出务工人员免费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员,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三,加强成功人士的回引。通过举办乡情联谊会、寄发卡片、登门拜访等形式,向事业发展好或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老板”推荐发展项目,发布优惠政策,提供创业支持,引导他们回报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家乡。

第四,完善相关政策。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乡村人才回归创业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妥善解决创业用地问题,提供工商、税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便利措施。

第五,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对乡村人才的回归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合作社组织(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及担保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开辟回乡创业人员专柜,为其提供创业信贷服务。

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回馈乡村

多年来,我国农村为城市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与牺牲。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的回馈。现在,确实是到了城市回馈乡村的时候了。城市人才回馈乡村是城市回馈乡村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的方式可包括:

第一,产业回馈。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项目对接、利益共享的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各种组织与乡村经济组织、个人以资金参股、贸易合作等形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

第二,技术回馈。加强对城市教育、卫生、文化人才支援乡村建设的政策引导,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完善配套和激励政策,鼓励城市离退休科技、卫生等人才通过咨询服务等形式到乡村发挥余热。尤为重要的是,要深化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三农”,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科技服务谱写新时代农村振兴新篇章。

第三,资金回馈。鼓励城市人才和各种组织设立奖励基金,开办各种项目,建立培训基地,资助乡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解决乡村贫困家庭就学负担。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山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以及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一系列强省战略的实施,又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就一定能够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支撑山东乡村的全面振兴,实现山东建设农业强省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上一条: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下一条:关于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的思考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