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以人才发展理念和制度创新构建德州的竞争优势

2018年06月18日 09:02  点击:[]


司江伟 

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了中央、山东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和部署,“三个建成”的总体目标更体现了人才发展与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推进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要谋划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建议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实施差异化人才发展策略

在当前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下,首都和省会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天然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其业已形成的人才高地将进一步提升。德州处在首都和省会城市人才高地之间,在吸引人才方面天然处于弱势,容易产生“人才洼地效应”。为了规避这一效应,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人才差异化发展策略,打造独特的人才高地。实施这一策略,要求德州在获取人才的类型、素质、结构以及制定实施人才政策等方面,尽可能与首都、省会城市有区别,避免与他们之间开展同质化竞争。如此也有利于德州融入京津冀济跨区域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这一策略的实施以差异化产业规划为前提,要形成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当前,德州围绕发展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集聚“三个一批”人才,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以上思路非常清晰,建议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二是实现制度设计向“引才与引智并举”转变

首都和省会城市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如果周边地区能制定优惠的政策,就可以利用这一效应并从其中大大获益。上个世纪90年代初,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星期天工程师”现象,引发了人才柔性流动,就是上海“人才溢出效应”的体现。这一效应曾经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德州所处的区位优势,通过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利用首都和省会城市“人才溢出效应”得天独厚。但是,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共享经济、云组织等经济形态和组织模式的出现,为人才的流动和智力共享提供了便利,“人才溢出效应”的辐射范围开始无限扩张。智力共享也要比人才柔性流动更加快捷和高效。德州要正视这些变化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挑战,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从“引才”向“引才与引智并举”,加大政策创新的力度,在促进人才向德州柔性流动的同时,也能促进人才虽然身处首都、省会甚至海外,足不出户也能为德州提供智力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促进人才发展的作用

当前,推动我国人才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企业在促进人才发展中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诚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现阶段以政府为主推动人才发展是必要的。但是,改革最终的方向是政府、市场、社会和企业各司其职。从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发展来看,目前强有力的推手依然是政府,对企业的鼓励和引导还需要加强。按照中央和省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建议德州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企业的关系,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帮助寻找人才渠道和源地,企业洽谈”“政府出政策、企业建载体”等多种形式,让市场和企业在促进人才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二是强化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制度设计的理念和条款进行梳理,增加专门针对企业人才发展的内容,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开发和管理模式,如采取期权激励、股票激励、智力入股等形式,最大限度激发地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四是加强对人才投入的精细化管理

同周边地区相比,德州的经济处于欠发达水平。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对人才工作的舍得投入,人才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而且上不封顶。人才资源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德州实实在在地得到保障。同样,举国上下纷纷实施了名目繁多的“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其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也在显现。如何避免人才工作的投入引发的不良竞争?如何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保证对人才工作的巨大投入最终转换为良好收益?这是全国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德州人才工作部门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相近的工程和项目,既要避免激励缺失,又要避免激励过度。二是从设立、执行、完成等三个大的环节,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项目”的评估,尤其是加强完成后的分类追踪评估,保证人才工作的投入取得应有的效益和效果。三是创新政府的人才工作投入方式,如可采取“后激励”和政府采购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创新层次,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作者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上一条:我国人才评价事业的风雨历程
下一条:从思维的归因性看人才开发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