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绪
创新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工作,从事这样的工作并非随心所欲、心想事成,不是想创新就可以产生创新成果。它需要一系列因素的完美结合,对于创新者个人而言,必须具备创新的素质,或者叫创新的初始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一、心理品质——健康敏锐
创新的心理品质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执着的探寻精神和充分的人格自信。
(一)强烈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事事、处处都在想创新,提到创新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冲动,想到创新就会充满激情,使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跃跃欲试、激情荡漾。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是走向创新之路的动力之源。
但是,创新必须避免庸俗化、神秘化和虚无化。不能把创新的热情引人歧途。第一,创新不能庸俗化。有人将改变与创新划等号,将新与创新相混淆,以为只要变就是创新,使创新走向了庸俗化。每周从星期一开始改为从星期日开始,这不叫创新,这是改变,甚至于是一种无聊的改变。脑筋急转弯也不叫创新,不能随便将创新的标签乱贴,那会使创新变得庸俗化。第二,创新不能神秘化。认为创新高不可攀,创新只是部分“大家”的事,因而对创新望而生畏。其实,人人都有资格创新,人人都有可能创新。集装箱就是美国一个司机灵机一动、突发奇想而产生的,至今40多年,全世界受益。一个发明是创新,一个思想方法的改变也可能是创新,甚至一句话都可能是创新。“顾客是上帝”就是产品销售中的创新思维。因而,我们对创新没必要神秘化。第三,创新不能虚无化。有人认为创新离我们太高太远,平淡的工作中没有,身边没有,生活中没有。其实,大大小小的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条道路的改道减少了事故,一个管理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个经营理念的提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促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益,都是创新。所以,创新的意识和认识至关重要,意识决定行动,愿望产生动力,方向决定成败。
(二)执着的探寻精神
执着的探寻精神表现为好奇心、渴求心和执着心。第一,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创新是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的,而好奇心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动力和源头。它对一切未知领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对所有未知的问题都充满了神秘感,而且具有强烈的知情欲和追求欲。正是这种好奇心,唤醒和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使人们对生活、工作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和无限的遐想,对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界的探索维持着强烈的心理冲动。第二,对结果充满渴求心。好奇心的维持和延伸就是渴求,他没有停留在“好玩”的水平上,而是将这种渴求产生的热情和冲动变成探索道路上的弥天大勇和惊人兴趣,以至于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无我、乐此不疲的程度。这种超然的状态常常使人们灵魂净化、思想升华,使心智超俗、思路超常。第三,对探寻充满执着心。创新的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顽强地拼搏,这是一种心理意志的集中表现。创新的过程决非风平浪静,在那个冥冥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是充满了急风暴雨和惊涛骇浪——那是智慧与风险碰撞,那是意志与困难较量!只要你想谋求成功,你就无法回避这个过程。当肩负重压一筹莫展、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当思绪无宁、思无定则、思索的结论被否定、不得不再“从头越”的时候,当已经心力劳瘁、千山我独行的时候,还依然魂牵梦绕、挥之不去,面对思索无果还依然如痴如醉、不言放弃,还仍然坚持心中神圣的信念,从而走向成功,走向精彩,全靠一片执着心。
(三)充分的人格自信
创新具有艰难性,它可能千百次的失败,每一个失败都是对人们意志的一次考验;创新具有风险性,它可能带来各种不测,是对人们勇气的考验;创新具有或然性,它的成败充满了不定因素,是对人们理性的考验。在这些考验面前能否善于控制个人的行为指向,反映了一个人志在必得的自信心,这也是创新者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
创新的人格自信不仅表现为舍我其谁和志在必得上,还表现为对创新无定时、无定规、无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第一,创新无定时。创新不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工作,它是在人们思维高度活跃、激情无限挥洒时的一种超常的智能发挥。因而,很难给创新规定一个时限。创新常常令人感到非常神奇和不可思议,它是个“不速之客”,常常在人们没有思想准备的夜间、席间或闲庭信步间出现。凯库勒的夜间怪梦解开了苯环分子结构之谜,高斯证明一个数学问题两年无果,有一天像闪电一样迷一下子解开了,太多太多的事实都表现为创新的无定时性。第二,创新无定规。由于创新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大脑活动,这种活动带有极大的模糊性、灰色性和混沌性。人们只能“一事一议”,而无法给出一个固定的公式或模式,然后循着这个公式或模式得出一个创新的成果,现在不可能,今后也不可能,因为创新无定规。第三,创新无定人。一个创新目标的实现,谁将是创新的首个突破者无法规定,也不能规定,我们最多只能从概率的意义上对某些人寄予希望,而这种希望又常常被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突如其来地打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一个创新的主体。现代“魔幻广告”,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然而却被四川一个高中毕业生邓拥军攻破了。同样,世界顶尖技术——人胰岛素的合成,不是科学家攻克的,而是一个偶然机会走进通化东宝的大学生冷春生创新成功的。
二、精神境界——向善向美
精神境界何以成为创新的要素了呢?我们知道,创新是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之下的作为,这种良好心境的打造主要不是靠外界、不是靠别人,而是靠个人的精神境界,靠个人的自我把握。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在工作上,敬业乐业
工作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活动内容,是人的心之所依、生之所依。因而,如何对待工作就成为人生精彩与暗淡的枢纽。心中有憧憬、工作有追求、想往美好、敬业乐业不仅是我们一贯提倡的,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心理健康所必须的。市场经济既突出了效益原则,又突出了利益原则,但是,永恒不变的是职业道德,是敬业精神,是一种发自对本职工作热爱的理性的道德。这种敬业乐业精神是建立在对理想的憧憬、对美好的向往之上的。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追求,而憧憬便是对理想追求的原动力,一种渴求美好的激情。理想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憧憬却是相同的,没有憧憬的生命,无异于没有流水的江河,无异于没有绿叶的树木。果如此,生活该是多么单调,世界该是多么荒凉,就是生命本身也会因为失去憧憬而显得苍白、凝滞。
憧憬,这个激情的使者,为人们带来希望、带来鼓舞,人们永远离不开它,我们的生命将在憧憬中延伸。
(二)在人格上,知恩感恩
优秀品格使人生保持活力和激情,它带给别人的是感动,留给自己的是欣慰。感动形成良好的外部条件,欣慰造就积极的心理环境。
优秀的品格表现在人格上就是知恩感恩,他的每一个成功与进步首先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感恩组织、感恩同事,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同时也感恩自己,决不贪天之功为己功。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境、一种超脱自然、超越平凡的激情、一种处在激发状态下的高昂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年代为我们带来了多彩的生活,太平盛世使我们置身幸福的海洋,沸腾的生活燃烧着我们沸腾的心,火热的生命里处处充满了激情的火花。这就是今天的生活。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激生活。这才是人类生存状态中一种积极的情绪反映。这种热爱与感激是“润滑剂”,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它是“美容师”,能够美化我们的生活,装点生活的氛围;它是“兴奋剂”,可以激越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士气;它又是“催化剂”,可以激发人们建功立业、创造人间奇迹。日本“松下”从几个人的手工作坊起步,几十年如一日为之奋斗,“松下”对于同仁、对于合作者永远呈感激之情,正是他的真诚和感激成就了一桩具有世界影响的“松下帝国”事业。台湾同胞李志仁先生为贫困、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捐巨款建造了十几所学校,有人不解:把钱捐在名山大川尚可提高知名度,捐在这些地方纯粹是“拿钱冒水泡”。李先生却充满深情地讲:我不是施舍他们,是深深地感激他们。那里的人民不贪享受,不弃穷乡僻壤,世世代代恪尽职守,苦做苦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一代又一代子孙。他们本土难离、眷恋家园。我感激他们,是他们在为我们的国家守卫着这片疆土;我要让他们的孩子有机会学习文化、增长本领,把这片还相当贫困的地方建设得更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超越自我,使人变得自信和振作;这种境界感染环境,改变常态,使困难变得渺小,使辛苦变得平淡,使生活变得美好。在这种境界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带上了感情的色彩,乃至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诗意。人类文明最壮丽的乐章只有此时才能谱写。
这是一种力量。它气吞山河、势不可挡,它使人勇敢、给人以顽强。当这种境界到来的时候,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无尽的力量。它像一匹烈马,拉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狂奔,路边的清溪、田野里的鲜花全都无心留连,只是一味地追寻,以至“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为追求到一束光明死亦无憾。
这是一种高尚。它可以荡涤人间一切丑陋,使那些魑魅魍魉无地自容。在这种境界的感染下,人生的烦恼、生活的磨难、个人的得失、他人的恩怨都将荡然无存。处在这种境界中的自我,在个人利害中忘我、无求,在他人苦乐中舍己、奉献,在事业中追求完美,在生活中充满爱心。于是,一个人就变得光彩照人,感召日月,同时他也就成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
这些非凡的品质并非一日之寒,同道德的培养一样需要长期的磨练,需要特殊方法造就,尤其需要自我巨大的意志力和虔诚心。因为这是表现于外、形成于内的内在美,是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激情和灵感的载体。世间不知多少人对这些非凡的品质崇拜有加,但终因缺乏意志力和虔诚心而不得不宣布自己只能叹为观止,永远遥不可及。
(三)在胸怀上,宽容宽厚
论及胸怀,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两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得马”。人们常常以此赞赏那些豁达大度、宽厚仁慈的待人之道。这是因为宽容宽厚,不仅反映一个人品德的高尚,而且在为人处世中可以避免许多因小肚鸡肠带来的不快。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后退一步、糊涂一点,方能为心灵腾出高尚的空间。心胸狭窄的人恰恰相反,他容不得别人的“无礼”,企图让所有人都按他的意志行事;他容不得别人在他面前“越轨”,不符合心意就斥之为大逆不道;他也容不得自己的过失,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因自己一时一事的不遂人愿而懊恼。
胸怀大小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在生活之中,同志之间,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实践经验不同,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不同,因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总是会有一些差异和矛盾的。有了宽大的胸怀,就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容忍别人和自己有某些不一致的地方,而不会由于这些小的差异和矛盾逐渐在同志之间形成界线,进而发生裂痕,影响工作,影响团结,也影响自己的心理平衡。若没有这样的胸怀,就会终日纠缠在一些非原则性的个人纠纷中嘀嘀咕咕、不能自拔。
但是,我们倡导胸怀广、度量大,并非无原则的包容一切。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宰相肚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叶扁舟是船,万吨巨轮是船,挟雷夹电的核潜艇也是船,它们质与量的差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有限的“宰相肚子”,去装各种各样的船、无限多的船,那怎么可能呢?这就是说,在重大原则性的问题上,度量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原则问题。不能因其度量大而包容并蓄。
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其中之一是具有容天地万物之气度,其主要表现是虚怀若谷,宽恕礼让,容纳异己,以德报怨,谓为一种和平融洽的风气。这种胸怀主要反映在对己对人两个方面。
创新型人才的这种匡天下之志,容天下之量,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能够容人、容事、容天下,才能统观全局、冷静举措,走出一步步令人拍手叫绝的好棋。才能有稳定、积极、健康的情绪,不致重蹈历史上周瑜气愤而死、牛皋大笑而亡的悲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修养。因为只有修养甚佳才能奠定理智的基础,造就孕育谋略的沃土。
(四)在意志上,坚忍坚毅
在人生的长河里,生活中的甘苦、事业上的成败常常相伴而生,不可能时时事事心想事成。曾以百倍的信心为事业而冲刺,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怀着美好的愿望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中奋斗,却常常以失败告终……。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使成功与失败共存,使理想与烦恼共生。然而,矛盾的存在又是正常的、必然的、绝对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对立造成和谐”,这或许就是“相反者相成”的道理吧!因此,一味盲目地、固执地追求完美无缺往往不仅会使人精力劳瘁,而且空耗光阴。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难易相成、苦乐共生、成败轮回的。
因此,缺乏意志力的人常常会出现感情上的大起大伏:有时踌躇满志,有时心灰意冷;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痛不欲生。而当这种感情爆发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倾向,善于稳定自己的情绪,否则,在关键的时候往往迈出遗憾的一步。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说过:“情感放纵无度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失去理智控制的炙热感情会烧毁心灵。”法国思想家蒙田也指出:心灵之高尚“在于知道如何控制与约束自己”。而这种最及时最有效的控制与约束首先来自个人,只能是来自个人,这就是在意志上的坚忍坚毅。人要学会爱自己:在经历了种种失败而又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在矛盾无人知晓,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磨难没有他人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坚毅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在意志上保持坚忍坚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养。必须深明大义,识时明势;必须心地无私,虚怀若谷;必须刚毅顽强,情绪稳定。否则,纵有良好的愿望,还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
(五)在情趣上,爱美审美
生活是美好的,这是热爱生活的人的赞美;生活是痛苦的,这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者的呻吟;生活是一场梦,这是虚无主义者的无可奈何;生活是一场戏,这是“游戏人生”者的玩世不恭。总之,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是不同的。客观地讲,生活既是美好的,又是严肃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将给你什么样的回报。这不是因果报应,更不是“天人感应”,而是人类自身驾驭自己的能力。
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给予了我们一切,该得到的我们都得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热爱生活,我们感激生活,我们知足知乐。剩下来的就只有我们向生活的回报了,这个回报的起点就是热爱。热爱生活才能以火一般的情怀对待生活: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高山,热爱大海;热爱阳光,热爱鲜花;甚至于热爱辛劳,热爱磨难;热爱坎坷,热爱失败。尽管生活中会有风风雨雨,生命里程中也有曲曲折折,我们同样把它看成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份赐予。因为没有苦难,没有挫折,我们绝难享受到真正的淳厚与甘甜;没有失败,没有曲折,我们就难以体验到成功的惊喜与欢乐。有朝一日,当我们辛劳一天之余,当我们丢下工作中的矛盾静思之际,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大量“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带来的烦恼刚刚抹去之后,当我们在说不尽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感情波澜稍加平息之时,我们面对生活仍然是充满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仍然像流水般的倾泻。那时,我们就有理由宣布:我懂得了生活,理解了生活,生活是一种享受!我感激生活,热爱生活,生活是一种创造!
三、知识结构——博深前沿
创新对知识要素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进而我们要探索的是创新的知识结构问题。我们用“博深前沿”来概括创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一)知识的威力与魅力
离开了知识,创新就是无稽之谈;而离开了现代意识下的知识掌控,创新就会失去力度、速度和光彩。
知识的威力在于“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所言。如此明了、简练、震撼,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理解。然而,在今天,我们必须给它更多的外延,从而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知识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而且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力量,长时间以来,人们把后者给忽略了。培根虽然说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却没有很好地利用知识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在知识上是一个天才的智者,可是在做人上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他为了个人的一己之利,在关键时刻把他最好的朋友送上了断头台。
知识的魅力在于给人们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知识广博使思维富有活性、知识精深使思维富有理性。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专家”,而且要努力成为“通才”。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淀粉、脂肪、蛋白质都满足以后,人们照样还会因“营养不良”而患病,因为微量元素也是不可少的;同样,当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还会有许多困惑,还需要不断补充边缘知识、相关知识、前沿知识、实践知识。所以,我们要永远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即使乍一看似乎与本职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在知识的获取上必须具有广度、深度和速度
当今世界,知识的倍增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现在谁还满足知识的存量而不思积累,他不是胸无大志,就是糊涂愚昧。在知识的存量与增量问题上,我们强调存量是银,增量是金,对知识不仅要重视“存量”,更要重视“增量”。当今世界,知识的倍增周期变得越来越短:19世纪知识的倍增周期是50年,到了20世纪前半叶就成为10年,70年代是5年,80年代是3年。而且科技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也在变短:摄影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经过了112年,无线电用了40年,电视12年,晶体管3年,激光不到一年。与此同时,知识的半衰期也在变短:18世纪是80年,19世纪30年,20世纪15年,80年代以后5年。于是,知识的老化问题就成了一个咄咄逼人的问题,知识增量的实现就成为永恒的话题。
知识的广度是博的问题。知识广博可以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对比、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使知识互相碰撞、产生火花,使大脑的思维变得富有活性。谁也不会想到一句唐诗可以使四川一位公安局长不费一枪一弹制服了一个犯罪分子,由一只蝴蝶的飞舞想到龙卷风,进而引发出了对混沌现象的思考以至于诞生了混沌理论。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上述事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知识的深度是专的问题。知识的专深可以使人在相应的领域看问题“一针见血”,可以使从事的研究迅速“定向”,从而使意志变得坚定,乃至皓首穷经、无怨无悔。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广博上,否则博而不深,将会永远浮在生活和工作的表层。深度使思维变得富有理性。
获取知识的速度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新问题。当今的知识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只靠大脑的记忆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们创造了一种能力——“检索”。现在不是看谁记得快,而更多的时候是看谁“找”得快,这种检索能力将可以缩短成功的周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强调检索,即快速地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快速方能充分占有、最先占有;现在是信息取胜、速度取胜的时代,快速方能有的放矢、先人一步。在开卷考试中为什么有人照样不及格?在知识竞赛的抢答中为何有人失败?非不知也,是不能也。可见在这里速度多么重要!所以,在知识的积累与检索问题上,积累是银,检索是金。
总之,知识的广度使思维富有活性,知识的深度使思维富有理性,知识获取的速度则能缩短成功周期。
四、思维活性——不拘一格
一切创新都是源于思维而终于成果,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打破旧观念、开拓新领域的激情和意志,它是创新的欲望、执着和敏感性共同作用下的高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使得创新型人才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与顿悟。所以,创新思维不仅包括推理、分析、判断、求证、演绎和归纳等等思想活动,尤其包括联想、假设、直觉、灵感、质疑、求异等等更具灵活性、非理性的思想活动。它具有开放性、跳跃性、突发性的特征。
(一)创新思维必须打破常规
创新活动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需要用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打破旧有、创立新型,或者突破旧有、更新完善。所以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别于那种只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按照成规层层推理、步步求证的逻辑层序求解问题的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它对常规思维具有反叛性和灵活性。它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实的特点,又具有高度的非理性与活性。它可以思维放任、令思绪信马由缰,无所不想、无所不敢想;它敢于反叛传统和习惯,挑战定势、质疑权威;它善于借用和组合——他山之石、筑我长城;它注意采集信息、虚心聆听,常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善于启发延伸,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全力投入,所思所想挥之不去。
创造性思维就是这样打破常规、背离循规蹈矩使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灵活性和联动性。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那么,思维是否也有习惯呢?是否也可以成自然呢?回答是肯定的。人的思维方式是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存在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思维习惯的思维,因而,它相对于常规思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大量的实验表明,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训练帮助摆脱传统的定向思维、从众思维、线性思维、极端思维、区分思维、二值思维、思辨思维、机械思维等。所以,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具备打破常规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乐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习惯。
(二)创新思维必须广思、常思和冥思
创新思维的广思、常思和冥思实际上反映了创新思维的全过程。广思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此时可以对一切事物感兴趣,对一切现象均发生好奇,从而引发追寻欲望。因为任何创新之前,不管是问题的定向,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无法“一锤定音”,只能怀着巨大而执着的兴趣在模糊中摸索。常思是创新思维的延续,创新思维的探索不能靠一时心血来潮,当情绪高涨时海阔天空,而兴趣熄灭时则心灰意懒。创新思维要持之以恒、要执著如初,甚至达到“一厢情愿”的地步。冥思是创新思维达到的深度,思维必须引向纵深方能突破。当创新思维进入冥思阶段,此时“废寝忘食”已变得自然,“忘我无我”已成为必然。这是突破前的“反常”,这是成功前的“超常”。
创新思维的广思、常思和冥思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权威而进行的。权威在人们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常常是被崇拜的对象,当然也就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为权威皆为成名者、成绩卓著者、常常是“真理的代表者”。但是,权威并非是顶峰,他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在发展着。既然要创新,就必须突破权威。创新还必须敢于突破书本。其实,书本也是权威,因为它常常是权威撰写被社会认可的。它更加理性化、系统化和社会化。它的理论、概念、公式……都是经过千般思索、万般锤炼而成的,因而,对它的突破就更难。创新还要突破传统。突破传统,既有政治风险,又有伦理风险,还有社会风险。传统是久而久之被人们接受并遵循的东西,是普遍认为正确的东西。要想突破它常常让人们难以接受,甚至冒引发众怒的风险,但不能因此而不为。
五、实践理性——科学严谨
在当今世界上,能力本位、能力崇拜、能力至上已是普遍现象。能力是一个人把自身的素质和掌握的知识、技巧加以运用并创造出成果的一种本领,是人们将思想物化为现实、将目标变为成果的桥梁。实践感悟知识、创造知识、验证知识,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过程和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将创新的动机和目标转化为创新成果的高人一筹的综合本领。这些能力主要是感知能力、质疑能力、假设能力、求证能力。它必须科学严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一)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指对信息的一种敏感和悟性。创新的前提是必须有创新的目标,目标来自何处?来自敏锐的观察、体验和感知。这种观察、体验和感知必须是有意的,即主观上有愿望,心理上有准备,目标上有指向。X射线并非伦琴首先发现,此前已经有两人看见了X射线造成的现象:克鲁克斯发现暗盒胶片感光了,于是找到厂家批评其产品低劣,他得到了赔偿却失去了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同样古德斯伯德也冲出一张X射线感光的模糊底片,他归因于药水和技术问题,却把这一“偶然”弃之于垃圾堆中。所以看见不等于发现,听到不等于听懂,熟知不等于真知。大思想家罗素曾经说过:机遇总是钟爱有思想准备的人。苏东波也曾经感叹:作诗火速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所以,敏锐的感知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具备了感知能力就会随时可能接受创新的信号,并善于联想、勤于追寻,使思维升华,思想物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阳二机厂总经理杨汉立,在实践中感知了大量的信息,碰撞出了大量的灵感火花,打破了几十年的传统产品,开拓了系列移动式钻井设备,一举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
(二)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深有体会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质疑是求异的开始,质疑能力不仅体现胆识,而且体现见识;不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力上的问题。所以,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能否分辨真伪、掂量轻重、把握缓急,从而知微知彰、去伪存真,及时发现要害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进而确定创新对象,这是一个非凡的能力。吉林通化东宝集团总经理冷春生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俄罗斯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实现的梦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够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一次次展示了他的非凡的质疑能力。
(三)假设能力
假设能力是一种虚拟真实、虚拟未来的能力,是一种超人的想象力。它体现创新型人才的远见卓识,也是预见预测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是创新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进入一个冥冥世界,此时心静如水、激情荡漾、灵与肉脱离,在混沌中想象、在模糊中把握,终有茅塞顿开、触类旁通之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假设和想象的东西要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创意进一步论证并付诸实践。许多科学家在谈到他们的创造过程时,都离不开空间想象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具有无限魅力的过程。《西游记》歌曲的作者看到芸芸众生为生计而忙碌的景象时,触景生情,在公交车上朦胧中模糊出现了“一团团酸甜苦辣……”的意境,下车后立刻向路边的小学生借铅笔,把纸贴在电线杆上记下了旋律。
(四)求证能力
求证是一种应用和验证的能力,是“发现”、“感悟”、“印证”不可替代的过程。所以,不仅“实践出真知”,而且实践印证知识,实践辐射知识,实践创造知识。创新可以从“空想”开始,但不能停留在空想状态。想象的东西必须符合科学并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侥幸。所有创新的构想都必须从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而促成,创新的成果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做出评判。因此,求证能力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实参与,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六、创新载体——身心俱健
身心是创新的物质基础,是酿造激情与灵感的工厂。很难想象,一个弱不禁风、朝不保夕的人,怎么可能充满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所以,创新的载体是健康的身心。
(一)心理健康
从创新的角度讲,心理健康主要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力挽狂澜的气魄、处变不惊的自信心、慎独而恒久的自律性等等。心理健康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从而达到身心俱健;而身体健康却不一定心理健康,最终身体的健康也不复存在,这就是身心对于健康的辨证关系。因此,身心俱健是人才创新必备的心理和体能素质。因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收获喜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者的心理和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挑战——不仅要一次次面对风险,而且要一次次面对抉择;不仅要一次次面对成功的祝贺,而且要一次次面对失败的打击。在黑云压城、大厦将倾的危难面前,在是非不定、刀光剑影的风险之中,在得心应手、成果累累的喜悦之时,能否避免忽而踌躇满志、忽而心灰意冷,忽而欣喜若狂、忽而痛不欲生的情绪波动,而是人格独立、志存高远、超越诱惑、排除干扰,形成那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非凡气度和超凡的心理调控能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沉稳的心态和执着的追求欲,保持迎战困难和追寻成功的激情,保持一种爱心、诚心和愉悦之心。从而,造就和保持创新的活力,才有条件做到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切成就和财富始于健康的心理”,原因就在于此。
(二)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健康的体魄、生命的活力。我们说人生就是奋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事业的成功需要奋斗,二是说生命的延续需要奋斗。人们旺盛的精力、积极乐观的态度、敏捷的感受力以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对突发事件的承受力等等,无一不是来自健康的体魄。影片《人到中年》中,傅家杰望着疲劳不堪的妻子深情地说:“金属也会疲劳。先产生显微裂纹,然后逐步扩展,到一定程度就发生断裂……”连金属都会疲劳,更何况我们的血肉之驱!因此,居里夫人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阿拉伯有句谚语说得好: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发现他们的价值——青春和健康。历史和现在都有不少人正当人生半道、才华横溢之时英年早逝,这些人纵有宏图大志,也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留得遗憾在后人。身体健康方能提供最佳生理状态、人际环境和思维效果,从而形成弥散在人体周围的“生物场”、“创新场”。据统计,我国有8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1.7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显然,这种状态对于创新是极其不利的。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旺盛的精力,就没有创新的物质基础,就没有激情和灵感的载体,就没有一切!在科学技术日渐深化的今天,各种巨大系统提供的信息使我们的思维负荷越来越重,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体力上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人体机器不得不超负荷运转,所以健康的体质不仅是个人的幸福和幸运,而且是事业的需要。让我们记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的一句话: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唯一值得付出时间、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身心俱健才能给人以自信、给人以活力,才能与人相容、与社会相容、与自然相容。所以,健康的身心不仅是个人的幸福和幸运,而且是事业的需要。我们必须从健康的时候开始关注健康
总之,创新先创造条件,创新先创造自己!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