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论坛 >> 正文

论利他精神与利己行为的度

2018年09月24日 09:00  点击:[]


郑其绪

一名干部经过长期培养、层层筛选,肩负重任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既是荣誉、资格,又是责任、压力。然而,却有人由于对权力的放纵,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累积起来的大厦轰然倒下,转眼成为“泥足巨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瞬间消失了,一个极端转眼到了另一个极端,引来了人们诸多思考。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不断重复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不珍惜组织和群众赋予的权力?为什么自己把自己推向了反面?……我们分析它的根源。

一、 失去了高尚的人生目标,拜倒在极端利己主义脚下

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际上是造成一些人犯罪的第一根源。

(一) 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消灭利己主义

我们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对利己主义的讨伐,涌现了数不清的利他主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这场大革命也曾极大地改变过中国的社会风貌,使我国成为“君子国”。但持续下去了吗?最后胜利了吗?没有。最近几年,社会生活愈演愈烈的腐败,在若干领域出现的触目惊心的问题,就是利己主义的疯狂反扑。

古往今来,无数道德家、伦理家、宗教家都为消灭私欲、消灭利己心而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希望人人达到忘我、无我的境地,认为无私无欲才是得道。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而成其正果者总是寥寥无几。人类,或者说人类中最高尚的一部分人一直把消灭私欲作为人生的最高课题,一直在为摆脱自己的利己心而奋斗着,同时又为不能摆脱这个利己心而苦恼着。越想消灭它,越难消灭它。于是,对不少人来说,最后不得不干脆承认消灭不了,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充满了剧烈的内在冲突。事实上,真正的伟人,真正达到了那个境界的人,不是没有,但不是很多。

为什么消灭利己主义的斗争这么艰巨?这是因为,在利己主义的伦理观背后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利己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从哲学上讲,一切物质都有肯定自己的现有状态的倾向,只要否定这种状况的外力不发挥作用,物质决不会自己否定自己。请注意,这并不是说现代伦理学等于利己,而是说利己心是现代道德、现代伦理学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基础。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抹煞个人利益,并不是要我们去追求一个无私无欲、无条件牺牲的道德境界。相反,马克思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被侵害,工人阶级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革命阶级的利己主义,工人阶级的利己主义。对于这一点,列宁阐述得更为彻底。列宁在研究费尔巴哈时曾指出:“善不是别的,而是符合一切利己主义的东西。只要看一看历史,历史上的新时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到处是在被压迫群众或大多数人提出自己完全合理的利己主义去反对民族的或等级的极端的利己主义的时候开始的。目前占人类多数的被压迫者的利己主义就应该这样实现而且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权利并开辟新的历史时代。”

今天,精神和物质的冲突、政治和经济的冲突、无私奉献和按劳分配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冲突,表现得十分强烈。这种冲突的核心是伦理学的冲突,是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冲突。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利己心,而是要把利己心控制在适度的、合理的限度之内。我们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因为:

1. 极端利己主义把利己行为绝对化。一方面,使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在实际上否定了个体的利他倾向;另一方面,使个体利己主义和群体利己主义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在实际上以个体的利己主义否定了群体利己主义。

2. 极端利己主义对损人行为认可。第二条是第一条的必然产物,而损人最终又必然导致损己。这就是摆在极端利己主义理论面前的一个难以逾越的伦理陷阱和逻辑悖论。从哲学意义上说,一切生命最终都要归结到死,也就是归结到利他。由于历史原因,传统利他主义在方法论上走向片面性和绝对化,把利他和利己绝对对立起来,忽视了利己行为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基础,抹煞了人的恒常行为和特殊行为的界限,由此导致了在实践中遭受挫折。

(二) 一个人类美好的追求——利他主义的倡导

利他心的两个来源:第一是情感。人有同情心,能推己及人。第二是理性。人有报恩心,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是别人给的。我们的任务是发扬利他主义,实现利他、利己相统一。这就首先必须强化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伦理观的批判。其次,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讲精神,讲奉献。再次,不要把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绝对化——英雄不能有儿女情长,模范不能有个人要求,最终人们不敢当英雄、不敢当模范,怕当利他主义者。因此,反对利他主义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利他主义绝对化、神圣化、宗教化。

实现利己和利他在生命体中的统一,是一个饱含哲理的高尚的行为。因为一切生命都源于“生”,而归于“死”,生死的对立和统一贯穿生命的始终。因此,一切生命体本身都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欲”,是“占有”,是“攫取”,是以自我为中心。人的存在依赖于此,这就是利己倾向,“生”是这些特征的集中表现。另一种是“爱”,是“给予”,是“奉献”,是以他人为中心。人的幸福依赖于此,这就是利他倾向,“死”是这些特征的最高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承认利己心而去膨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去压制、排斥利他主义,更不能以“利己心人皆有之”为借口,为自己找一条掩盖利欲熏心的理由。实际上这又回到了人生观问题上。“人生苦短,生命何求”这种“生命的追问”到处存在。生命本无所谓意义,你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操之在我,主动在我”。

二、 失去了行为的自制力,放纵了神圣的权力

成功的四大基本职业道德要素是责任感、目的性、自制力、亲和心。

自制力是一个人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工作或生活目标确立以后,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个预定的目标,主要取决于他的自制力的高低。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欲成大事,必先克己,从修身做起。对任何人都一样,一个人不能管理自己,就不能管理他人。不能修身,则不能齐家,不能论事治国,更不能闯荡天下,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人获得每一点成就,都要付出代价或牺牲。这种代价或牺牲的核心是“克己”。克制自己还是放纵自己?这是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必须面对的选择。

人生中有许多令人心动的东西——金钱、权力、物质、美色,这些东西可以让人舒舒服服地接受。人要放纵自己,真是太容易了。一次、两次、三次……一分、二分、三分……你明知这些东西损伤你的形象,损害你的健康,侵蚀你的前途和事业。但是,第一,事物在渐变中发生,人们易于接受渐变,不易察觉渐变,侥幸带来了暂时的舒适和满足;第二,为了长远利益和更高的目标,为了人生的高尚,拒绝眼前的安适不但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就需要自制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极大的努力。人一旦战胜了自己,不但可使自己身心健康、事业有成,而且使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极大的磨炼,使自己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自制克己的核心,当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我们不是简单地要消灭欲望,唯物主义者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同时,强调欲望实现方式的正当性。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钱,钱是许多人犯错误的诱因。自从人类发明了“钱”这个东西,钱就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成了实现人的欲望的手段。因此,钱也成了欲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只有食欲、物欲等,现在又加上了“金钱欲”。人对金钱的欲望是不是正当?当然是正当的。但是,对金钱的欲望必须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实现方式来满足。

三、 失去了外部的制约,膨胀了人性中的丑陋

马克思说过:“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离不开监督劳动。”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后人又从正反经验教训中得出同样的结论:“权力不加制约就要走向腐败”,“不加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范仲淹在《瀑布》诗中面对瀑布奔流而下感叹到:“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大意是:瀑布从高山之巅直泻而下的时候,是何等气势,何等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清纯。这是范仲淹初入仕途、决心一生永保清正廉洁时,托物寄情,向自己发出的预警。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喜欢把人生比作“生命的河流”。河流的特点是漫长、曲折、流动、多变。它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会遇到峭壁险滩的阻挡,而且会遭遇污泥浊水的浸染,要想在流入大海前保持原来的清纯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比喻永远是跛脚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毕竟与自然体的河水不同。人有思想,有意识,有意志,有理智。发挥这些精神的力量可以在“生命的河流”中劈波击浪、排除险阻,也可以激浊扬清、“出淤泥而不染”。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前,能否时刻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

回顾这些年的情况,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加之权力分散、资金分散、花钱随意、制约措施不多,潜在的危险性相当严重。面对巨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工程的承发包、物资设备的采购、人员的安排、招生就业、对外交往等等重大活动中,必须强调自制,强调纪律,强调决策的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就干部个人而言,每个人还要审视自己的社交圈,审视八小时以外的行为。还要反思任职以来的变化:要求放松了没有?服务精神淡化了没有?才思枯竭了没有?权力滥用了没有?……

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可怕的,心理的变化是悄然进行的,往往一旦发现就为时已晚,这就更加可怕。问题只有靠自知,控制只有靠自觉。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不要以为堕落只是别人的事,没有了自制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到那时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作者为中国人才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上一条:高校要创新人才开发模式
下一条:安全管理的根本在于人的管理

关闭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电话:0531-88198843 邮箱:gdjyrcyjh@163.com 邮编:250014